俄羅斯紡織和服裝業生產發展概況
- 近年來,隨著俄羅斯經濟狀況大為好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市場上對紡織品服裝的需求日趨旺盛。這不僅推動了俄國內紡織服裝業的發展,也大大促進了紡織品進口市場的繁榮,為我國擴大對俄羅斯紡織品服裝出口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
俄紡織服裝業生產情況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紡織服裝業急劇衰敗,只是在1998年金融危機以后才開始有所起色,但其發展水平仍然不高,年產值約為100億美元,只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15%-20%。
(一)紡織業總體情況
俄紡織業占俄輕工業的49%,與縫紉業(30.5%)、皮革裘皮加工業(包括皮鞋)和羊毛聯合加工業一起構成俄輕工業的三大部門。三個部門共有2818個大中型企業,員工近90萬人,全部實行股份制,其產品占俄羅斯工業總產值的1.6%。
俄羅斯紡織業有著較長的歷史,最早的手工工場出現于16世紀,300年來一直是俄羅斯經濟的重要部門。但原蘇聯未把紡織業當作重點部門發展,縫紉企業生產大量質量不高的服裝。1990年-1998年俄紡織業極度衰敗,到1998年俄紡織品的生產量只相當于1990年的12%。該行業的就業人數從1990年的93.2萬人減少到1998年的42.4萬人。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蘇聯解體致使俄羅斯與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經濟聯系中斷,失去了原料供應來源;紡織企業財務狀況困難,無力購買原料及發放工資;生產設備嚴重老化,勞動生產率低下;居民購買力下降,企業產品積壓,資金不能周轉;俄市場開放后受到進口產品的嚴重沖擊。直到1999年,俄90%的紡織企業還在從事來料加工,缺少激勵投資的機制。生產企業利潤低下,無力引進新技術。
1999-2000年俄紡織業的生產增長快于其它工業部門增長,市場需求的持續提高促進了國內紡織品生產的進一步發展。與1990年相比,1999年及2001年俄紡織品生產分別增長27.7%和30.4%。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1998年金融危機導致盧布大幅貶值,進口商品價格隨之大為提升,俄本國紡織品增加了市場競爭力;俄央行擴大了貨幣供應量,紡織企業設備得到了更新;原俄羅斯企業之間的易貨交易及欠帳現象中止,解決了俄經濟中的老大難問題;俄消費市場的發展為俄紡織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0年俄紡織企業共有3378家,就業人數40.1萬人,總銷售額為328.38億盧布(約合11.67億美元),俄紡織行業的利潤率約為8%,比俄工業的平均利潤率低9.5個百分點,只有49.7%的紡織企業是盈利企業。
為支持本國紡織業生產,1999年俄政府公布了對輕紡企業予以財政支持的法令,規定用預算資金向中小企業提供優惠低息貸款,用以購買紡織原料。輕紡企業按俄央行再貸款利率的1/3享受優惠的貸款利率。為解決生產周轉資金問題,一些企業利用來料加工方式開展生產,目前這種生產方式在俄紡織業生產中相當普遍。
近年來,很多紡織公司在市場上改進了經營方法,引進了有效的營銷體制,提高了市場競爭能力和產品質量,改善了商品品種。目前俄紡織企業實行經營多元化,生產品種增加,如各種布料、紗錠、毛線、窗紗窗簾、床上用品、長短襪、針織品、地毯、非織造衣料等。伴隨著私有化進程,紡織企業逐步演變成了私營企業或股份制企業。伊萬諾沃州是俄羅斯著名的紡織工業集中地,這個州的紡織企業和紡織品生產量占全俄羅斯的50%以上。
1、棉紡織業生產情況
近年來,俄棉織布料的生產增長較快。全俄共有400余家紡織企業從事棉布生產,就業人口16.22萬人,占紡織行業職工的40%。俄國產棉布在國內市場上的占有率達96.1%。棉布也是俄出口的重要商品,其中72.6%的出口棉布銷往獨聯體以外的國家。棉紡織的利潤率僅為2%,這是紡織業利潤率最低的部門。專家認為,這與該行業普遍實行來料加工的經營辦法有關,利潤大頭被供料公司獲取。俄羅斯不產棉花,棉紡織業的原料全部依靠進口。俄棉紡織業比較集中,10個最大的棉紡廠生產全國62%的棉紡織品,超過70%的棉紡織品是在伊萬諾沃州生產的。
2、亞麻織品生產情況
俄傳統的亞麻織品很有名,90年代后期亞麻的種植量及亞麻織品的生產開始恢復性增長。麻織工業原料的83.3%是由俄本國生產的亞麻來保障的,其余的原料從白俄羅斯進口。俄共有89個亞麻布生產企業,占俄紡織企業總數的2.6%,就業人數為3.34萬人。在俄紡織行業中只有亞麻紡織企業的利潤率最高,達24.5%。7個最大的企業生產全俄71%的亞麻布。
3、毛紡織品生產情況
俄有毛紡企業197個,就業人數6.16萬人,生產能力使用率僅為17.1%。由于俄羅斯90年代養羊業衰落,羊只數量銳減,導致相當數量的毛紡原料依賴進口,進口羊毛占全年所用原料的15%,并且比國產羊毛質量要好。在羊毛加工企業中有48.9%的企業盈利,平均利潤率為6.9%,設備磨損率為64.8%。
4、絲綢(包括合成纖維織物)生產情況
俄有絲綢廠33個,全年絲綢產量為1.77億平方米,總產值為35.15億盧布,就業人數2.75萬人。近年來絲綢略有減產,原因是俄產絲綢的價格太高。生產合成纖維織物的前景比較看好。4個最大的絲綢廠的產量占全俄總產量的54%。俄多數絲綢廠的經營狀況較好,有68%的企業盈利。俄國產絲綢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俄市場上57%以上的絲綢依賴進口。
5、針織布料及其制品生產情況
俄有針織品生產企業1489個,其中多數是小企業,而且是在近10年內出現的,盈利企業占55.6%,平均利潤率為9%,俄針織制品年均產量超過1億件。
6、非織造布料生產情況
非織造布料一般用于汽車工業、縫紉業、食品工業、建筑業、家具業、農業等方面。俄共有生產企業148個,就業人數5300人,是紡織業工資水平最高的。位于科米共和國的“科米紡織廠”生產的非織造布料占俄總產量的56%。
7、紡織原料生產情況
俄紡織業原料需求的大體比例為:棉花-72%,化學纖維-17%,亞麻-6%,羊毛-5%。俄不產棉花,全部依靠進口,今后的進口量還會不斷增長。化學纖維,包括合成纖維及布料是由化工企業生產的,其產品的55%供給俄紡織企業。某些化纖品種(如聚醚纖維)在俄不能生產,只能從白俄羅斯或獨聯體以外的國家進口。由于棉、毛原料的匱乏,俄對合成原料的需求會不斷增加。
8、輕工制品生產情況
根據官方資料,俄消費者用于購買輕工制品的支出占其總收入的15%,約為150-250美元。俄本國企業生產的輕工制品只能保障俄市場對紡織品、服裝和鞋需求的15%-20%。與經濟總體情況相比較,現在俄消費品市場的需求正以超常的速度增長,俄紡織企業和縫紉企業可在消費品需求增長及進口替代過程中得到發展。縫紉工業是俄紡織品的主要需求者。
(二)服裝業總體情況
雖然近年來俄服裝企業也面臨著生產原料價格上漲、生產設備需更新換代等問題,但由于其在服裝版型及制作工藝上較為先進,因此盡管受到進口商品的沖擊,本國服裝在中下收入消費者的市場上仍占有較大比重。1998年俄金融危機后,服裝工業獲得新的發展契機,2001年服裝工業產值比上年增長8.8%。服裝企業積極尋找出路,努力改進款式和制作工藝,提高產品質量,積極開拓市場。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小型服裝企業,其經營策略靈活,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從單品種大批量生產轉為多品種小批量生產乃至單件縫制,產品銷路較好。原來一些比較有名的服裝企業紛紛同法國、德國及意大利等國服裝企業開展合資生產(如莫斯科的“布爾什維克”西裝廠、“溫別爾”服裝廠和圣彼得堡的“紅五月”服裝廠等),其產品在質地和款式上與西方產品相差無幾,卻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俄紡織服裝市場供求情況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