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本土服裝業挑戰“中國制造”
盡管中國服裝對俄羅斯出口的增長沒有了20世紀90年代那種每年25%的迅猛勢頭,但依然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
長期以來,作為俄羅斯服裝市場的主宰者,在簡陋嘈雜的大賣場和裝飾華美的專賣店,中國和西歐國家的產品一直相安無事地瓜分和擴張著各自的顧客群。由于涇渭分明的產品定位,來自東西方的市場競爭者并沒有成為互相的對手。
但外來的統治者如今都感受到了日益崛起的俄羅斯本土服裝業的挑戰。市場人士估計,目前俄本土品牌服裝約占俄消費市場3%—4%的份額,雖然份額不大,但增長速度驚人,2000以來,俄國產服裝銷售額每年都以1.5到2倍的勢頭遞增。
走“中國之路”
上個世紀90年代,在俄羅斯市場上還很難看到本國的產品,基本上都是中國服裝的天下。盡管那時也有俄羅斯本國服裝,但主要是廉價的低端產品,其價格無法和中國貨競爭,只是由于當時中國商品供不應求,才有了狹小的生存空間。
隨著中國服裝的大規模進入,從1990年起,俄本國服裝業每年以3%到5%的速度遞減,爆發金融危機的1998年也正是俄服裝業的最低谷時期。
“中國紡織工業發展之初走的是來料加工之路,今天,復蘇的俄羅斯紡織業也走了相同的道路。”俄羅斯服裝業著名的Fosb公司總經理弗拉基米爾·米謝夫告訴記者,“落后的設備,陳舊的款式,使俄羅斯服裝生產商在當時根本沒有能力與中國、土耳其、韓國的生產商競爭。大部分俄羅斯企業只能靠出口加工維持生計。”
但到了90年代末,困境中的俄羅斯服裝企業選擇了另一條發展道路——與外國企業合資。通過這一路徑,俄紡織企業更新了設備,也轉換了經營管理方式,學習了新的加工、設計、生產技術。
接下來,俄生產商開始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俄羅斯Weeken公司的總經理葉弗蓋尼·雅蘇克對記者坦言:“當時我們最大的困難既不是市場,也不是資金,而是設計和高級裁縫技師。我們只能想辦法去西歐請設計師,或者與著名的設計公司合作,為的就是能打出自己的品牌,但從設計出來到批量生產還有一段路要走。依靠西歐技師的代價,就是讓出自己更多的利潤給他們。”
記者走訪的另幾家俄大型服裝生產商,也都有這種“走出去,請進來”的經歷。例如OGGI公司重金請來意大利設計師;Sala公司在法國開設了自己的設計室;還有幾家公司選派了在輕紡院校的大學生去西歐學習設計。
“生產與設計的結合,帶動了俄羅斯服裝工業的發展,”俄羅斯著名服裝設計師葉琳娜·瓦夏說,“今天,已有部分俄羅斯企業可以設計時裝,并參加了一些世界級的時裝展覽會。這加強了俄服裝業與世界級設計師的聯系和合作,使俄企業由此領導了國內服裝消費的潮流。” 目前有些俄羅斯服裝企業已嶄露頭角,在莫斯科的商業街頭、大型購物中心已可看到諸如Sala、Paninte、OGGI、Vassa、FOSB等俄本土生產的中檔服裝品牌的專賣店,有些已成為西歐名牌貝納通(Bennetton)、Mango、MEXX的強有力競爭對手,而低端產品則開始蠶食中國服裝的份額。
大眾產品 以新取勝目前,俄本國服裝生產商分兩個集團——生產中檔服裝生產商(主要生產價格高于50美元的服裝)和低端大眾服裝生產商(商品價格在30-40美元左右)。因為各自定位明確,不存在嚴重的競爭。
據俄羅斯紡織協會統計,2003年俄服裝市場總容量約為230億—250億美元,且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其中大眾服裝約占市場份額的65%,即160億美元左右,這是俄本國生產商努力拓展市場份額的主攻方向,也是中國產品的傳統領地。
“盡管大眾服裝的質量不是最重要的,但我們需要的是高度熟練的工人以保證產量。而更主要的問題是如何更快地更新款式和流行色。”Vassa公司的首席設計師葉琳娜·瓦夏說,“流行色的更新對俄服裝業尤其重要,因為俄羅斯冬天漫長,人們非常珍惜陽光明媚而溫暖的季節,每一個流行色在俄羅斯的生命只有一個半月。”
Sela公司總裁阿爾坦丁·彼卡耶夫斯基也告訴記者:“低端產品因為薄利,所以必須多銷,實現多銷就要有大量款式滿足消費者不同的口味,并以最快速度更新,我們的款式大約三周更新一次,這一優勢是中國產品無法相比的。”
盡管目前可以稱為俄紡織工業的春天,但也有專家認為,俄服裝工業的發展未來幾年內并不樂觀,仍有制約因素。
首先是生產技術問題。俄企業雖然與西方企業合資提升了生產能力和技術,但離真正的現代化還有一段路要走。Denis公司的總經理弗拉基米爾·梅尼科夫坦言:“我們現在需要學習的還是如何做衣服,而且這一課還沒有學好。”
其次是現代化的物流管理。如何從國外進口原料和輔料?進口多少?什么時候進口?需要有多少儲備?這些因素對產品質量和生產成本、效率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Tverskaya公司總經理米哈伊爾·烏里日姆采夫認為,“物流對于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問題”。
品牌經營意識和手段的落后同樣十分突出。據了解,大部分俄羅斯服裝公司甚至沒有廣告預算,基本上是靠開設專賣店來建立銷售網絡。俄羅斯的服裝公司主要選擇大型購物中心,每個專賣店的面積一般不小于100平方米。其中Sala公司是做得最成功的,目前它在俄羅斯設有250家專賣店,超過了貝納通的100家。而中國企業還沒有一家類似的專賣店。
中俄在競爭中合作“盡管中國服裝對俄羅斯出口的增長沒有了20世紀90年代那種每年25%的迅猛勢頭,但依然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俄羅斯紡織協會的一位官員告訴記者。
目前俄羅斯生產大眾服裝的主要是蘇聯時期的工廠,主要是20世紀90年代時為國外公司加工服裝而逐漸發展起來,或者像Sela公司這樣由從事中國服裝的貿易商轉型發展起來的公司。
由于成本是大眾服裝的主要競爭因素,所以,俄羅斯服裝公司紛紛把生產轉移到中國、土耳其這樣的勞動力、原材料相對廉價的國家生產,例如Tverskaya公司就把生產任務委托給了中國浙江的合作廠家,該公司總經理米哈伊爾·烏里日姆采夫告訴記者:“從我們在浙江的合作伙伴收到更多的訂單就知道,我們這樣做是雙贏的結果——中國生產商缺乏在俄羅斯銷售經驗和銷售網絡,而我們自己生產又沒有價格優勢,所以互補對大家都有好處。”
俄羅斯中檔服裝生產公司的做法又是另一番方式。由于產品質量在市場競爭中的決定因素,俄羅斯中檔服裝的生產商基本上都把生產放在本土。ENTON總經理瓦西里·康斯坦諾維奇說:“我們采購的都是高級的西歐面料,我們需要對生產的每一個環節監督,只有在自己的工廠里才能做到這一點。本來也可以放在中國生產,但考慮到目前是我們的發展初期,質量關系著我們的信譽,對我們的發展至關重要,所以,還是把生產放在了莫斯科。”(鮑迪克 趙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