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珍訪談:中國對外貿易發展
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將繼續有良好的表現。據海關統計,2004年1 至7月,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達6231 .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3%;其中出口3091.2億美元,進口3139.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 35. 5%和41.3%。2003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8512.1億美元,一年之中連邁兩個千億美元臺階,是1980年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
就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及其相關問題,日前記者專訪了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
一、貿促會架起國際橋梁
改革開放25年來,中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7%,對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做出了貢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將“適應新形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2004年我國發展經濟主要任務之一。他說,必須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發展空間,積極主動地做好對外開放各項工作,增強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能力。
在這種形勢下,在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中國貿促會為中國企業加入國際市場發揮橋梁作用。自從1952 年成立中國貿促會后,50多年來,她和共和國一起歷經了風風雨雨,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在潮起潮落的國際市場浪潮中,她猶如一個勇敢的舵手,引領我們國內企業奮勇搏擊風浪,這些年,她與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個商工會建立了業務聯系,建立了19個海外代表處,有50個地方分會、20個行業分會,擁有7萬家企業會員,形成了全球和全國的網絡,建立了比較完備的信息系統。
當問起貿促會具體作了哪些事情時,王錦珍沉吟了一下:“太多了。比如在1998廈門洽談會上,貿促會在大會上安排了5項內容,為中外合作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此外,貿促會還積極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建立了包括中美商務理事會、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印商務理事會在內的20多個雙邊企業家理事會,雙方就雙邊貿易中出現的問題交換意見,并向各自政府反映。這種商務活動有利于雙邊經貿環境的改善。例如,美國在“9.11”事件后,對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簽證實行了嚴厲的措施,我國也被列在其中。這對進一步發展中美貿易產生了制約。對此,中美商務理事會就這個問題與美方進行了溝通,引起了他們的重視,為下一步解決簽證問題做出了努力。”
談起中印合作,剛剛訪問印度回來不久的王錦珍感慨萬千:“是到了該做生意的時候了。”王錦珍曾經6次出訪印度,每次訪問都有不同的體會。他認為,通過互訪,中印企業之間開始有了了解,并認為合作極具潛力。他說,中印都是發展中國家,而且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都在擴大改革開放,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隨著企業間的了解加深,兩國的經貿合作在短期內會有大的發展。他說,2003年兩國進出口額達到76億美元,今年將超過100億美元,可望達到120億美元。
在發展中國對外貿易上,貿促會不放過任何一個商業機會。王錦珍說,馬來西亞是東盟中發展較快的國家。為了挖掘商機,貿促會經常邀請馬來西亞對口團體到中國訪問,開展貿易投資洽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003年,它終于超過了新加坡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超過200億美元。
2004年1月1日,《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 CEPA)正式實施。隨著CEPA 的正式實施,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將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展開,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流將隨之放大,并將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在王錦珍辦公室,我看到辦公桌上高高堆了一摞文件,并且在采訪期間他不斷被打斷話題,不是有人來簽署文件就是電話聲聲。他時常要接待來華的國外商家、組織國內企業走出國門、參加各種商務活動和會議,這不,他剛從青島回來,談起剛剛閉幕的“2004中國青島-韓國經貿合作論壇”的成功,王錦珍介紹說,中韓雙邊貿易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1992年兩國建交以后進入快速增長階段,2003年兩國進出口總額達到632.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 43.4%。韓國成為中國的第六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中國則是韓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2003年,韓國實際對華投資44.9億美元,同比增長了65%,韓國是中國的第四大外資來源地,而中國則是韓國最大投資對象國。能在短短11年里取得如此大的發展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中國的經濟發展為韓國帶來了無限商機,中國和韓國經濟的相互融合程度已經明顯提高,未來雙方經貿關系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王錦珍說,近些年來,以東盟10+3會議、亞太經合組織等合作機制為舞臺,東亞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日趨緊密,這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也符合東亞各國各地區的利益。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東亞各國各地區在經濟上也越來越明顯的表現出互相推動、共同繁榮的局面。
二、抓機遇,實施“走出去”戰略
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引進來,走出去,我國的“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對外開放政策是相輔相成的,對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此,王錦珍介紹說,二十年前,我們以引進來為主,這是完全必要的,因為隨此而來的是把國外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等統統引進了國內,大大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為我國企業參與今天的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和商業競爭打下了基礎。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中國加入了WTO,實施“走出去” 勢在必行。因為,這是加強國際合作,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所確定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對構筑新世紀新的國際經濟合作關系的貢獻。
問起目前中國“走出去”的基本情況,王錦珍說,截止2004年5月底,中國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設立了7178家非金融類企業,協議投資總額為350億美元;累計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定承包工程合同涉及金額1200多億美元,完成營業額880多億美元;簽定勞務合作合同額近310億美元,完成營業額250多億美元,外派勞務280萬人次。“走出去”的領域已經從貿易、航運、餐飲等,逐步拓展到生產加工、資源開發、工程承包、農業合作、研究開發等眾多領域。對外投資的方式也由早期的辦″窗口″發展到投資辦廠帶動國產設備材料出口、跨國并購、 股權置換、境外上市、設立研發中心、創辦工業園等多種形式。投資主體和領域也日益多元化,目前我國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發達的北美歐洲地區、經濟轉型的俄羅斯、東歐地區、缺乏完整工業體系的拉美地區、正在發展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亞洲和非洲地區,對外投資雖然還是以國營企業為主,但是民營企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快。據統計,在我國走出去的6000多家企業中,國有企業約占了80%,像中化、中油集團、中國銀行、中信、海爾、康佳、TCL等一批領軍企業,在這樣好的環境下,民營企業也不甘落后,涌現了像新希望集團、萬向集團、中興、創維等一批知名企業。
路子越走越寬。投資的行業也由過去的金融、貿易、對外承包、加工業、酒店、捕魚、餐飲、運輸等行業逐步擴展到石油、森林、鐵礦、銅礦、家電、輕紡、醫藥、機械、農業、科研開發等行業。
當然,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與一些國家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像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還很低,經營主體結構不盡合理,企業經營機制不能適應國際競爭、管理水平又待提高,普遍缺乏人才和資金等等問題,但是,只要我們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協調機制,相關政府部門轉變職能,梳理現行的政策法規,逐步取消不利于企業走出去的規定,在融資政策、外匯管理制度、人員派出、審批程序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積極培育我國具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我們定會迎來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
三、毫不留情,將“反傾銷”進行到底
目前,“反傾銷”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自1979年8月首次被歐共體控告傾銷以來,中國的出口商品受到反傾銷指控的次數越來越多。有資料統計顯示:2003年我國企業遭遇出口應訴案件共60起,其中反傾銷案件47起,數量與上一年不相上下,但涉案金額分別比達到26億美元和 18億美元,分別比上一年劇增228%和315%。加入世貿組織第一年也未能幸免,鋼鐵、汽車擋風玻璃、打火機以及部分農產品等所遭遇的反傾銷、保障措施在去年更是接踵而至。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受貿易保護主義傷害最大的國家之一。
問起其原因,王錦珍說,這是保護主義盛行和國際市場競爭的結果,我國出口產品遭遇反傾銷的最大原因是歧視性反傾銷政策,即認為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要用替代國的價格,這是中國在反傾銷上面臨的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另外技術性壁壘因素影響我國出口。
問起如何看待和應對反傾銷這個問題時,王錦珍淡然一笑:“要以平常心對待這個問題,這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現象。但是我們要重視這個問題,盡管反傾銷在國際貿易的比重不大,但畢竟對涉及的行業還是產生了影響,因此我們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創造一個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此外,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場合和機會宣傳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25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獲得穩步發展,具體表現在:一是我國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大幅減少,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