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紡織業高層的清醒認識
- 以“一區一品”服裝服飾業為區域經濟的戰略定位,將長寧區建成上海乃至華東服裝服飾業的發展基地,體現了長寧區領導與中國發展優勢競爭力產業的治國謀略相一致的遠見卓識。
有道是:民以食為天。然而,中國自古迄今卻將“衣著”擺在了“飲食”之前,所謂“衣、食、住、行”的序列,即說明了“衣”為人類頭等大事的重要性。這也是人類與動物、文明與非文明的顯著區別。歷史上千年文明的“絲綢之路”,堪稱是中華文明對整個人類文明演進的厥功至偉。
再來看今日中國。
作為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產國和出口國,2003年我國紡織服裝出口額達到800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600億美元。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贏得的數百億美元巨大順差,全部是由紡織服裝業創造的。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紡織工業仍將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產業。
所以,“將長寧區建成上海乃至華東服裝服飾業的發展基地”這一戰略謀劃,亦堪稱是上海乃至華東地區經濟發展的世紀藍圖。
藍圖雖然宏大而美好,要將其變為現實,卻有相當的難度。
就拿中國的紡織業來說,由于國內紡織企業的龐大貢獻,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紡織大國。但遺憾的是,中國卻不是一個世界公認的紡織和服裝產業強國!
為什么?
2004年6月,北京。清晨,一陣飄霏細雨,帶來一許涼爽。在位于東長安街的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前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現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人物介紹】
許坤元,1941年出生,中共黨員,畢業于華東紡織工學院(東華大學最早的前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湖南省紡織工業總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紡織工業部計劃司司長、副部長,中國紡織總會副會長、國家紡織工業局副局長、黨組成員。現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紡織行業分會會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身為中國紡織界元老級的現任領導,許坤元副會長是坦誠而睿智的。多年曾擔任中國紡織工業部計劃司司長的經歷,更使他對中國紡織業的優劣利弊了然于心。而且,從他翻開的記事薄上,我們看到是密密麻麻地記滿了數據、資料之類的筆跡,可以想見身為部級高官的他事先是做了認真而縝密的準備的,這讓我們對像許坤元副會長一樣秉持勤懇作風的老一代領導肅然起敬。
我們問:中國為什么只是紡織大國而非紡織強國?問題出在那里?解決問題的出路何在?
許坤元副會長分析認為,當今世界,全球紡織行業的制高點還在發達國家。這個制高點就是――
一、最先進的纖維。新纖維和高技術纖維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這是提高紡織品附加值的基礎。現在紡織纖維已不是單純的紡織品,其中的化學纖維已經成為工程材料,就是新的材料,特別是高性能的化學纖維在軍事上的運用,誰掌握了高性能的化學纖維,誰就可以在軍事上領先于他國。我們的導彈、通訊等很多領域用的都是高價高性能的化學纖維。軍事工業、農業、交通、水利等領域都被廣泛運用到。而此項技術大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這就是我們的差距。
二、高水平的加工技術。這一方面我們與發達國家的水平也有距離。
三、我們與發達國家的根本性差距是在紡織機械上。中國目前的紡織機械在國際上是二流的。
四、紡織行業的流通問題。在我們的紡織行業里,很多的流通手段都還是很原始的模式,企業還沒形成現代流通的模式。最根本的核心問題,是企業的生產和市場還沒有完全緊密地結為一體,實現無庫存、快速反應的生產模式。我們在流通、貿易、信息和市場的結合方面與發達國家是有差距的。
五、品牌和創新開發能力。現在,我們在世界服裝業叫得響的品牌還沒有。我們缺乏創新設計能力,多數還是停留在來料、來樣、來牌加工的初級階段。
以上五個方面問題,決定了我們中國只是紡織生產大國而不是強國。
面對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新發展趨勢,中國紡織行業面前的路很寬,前景很好,但是我們尚需努力。這一努力目前主要是――
進一步完善市場體制。中國的紡織行業雖然跨入市場較早,但是市場化的體制、框架、管理模式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進一步加快技術進步。只有技術創新,才能使設計的水平越來越高,品牌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產品競爭力越來越強。
當然,目前我國的紡織行業人才還顯匱乏,特別是復合型人才。
我們問:那么,對致力于打造“國際時尚之都”的上海來說,應該注意些什么?
許坤元副會長答:上海提出要建成以服裝為特色的都市型產業,或者說是“時尚之都”,應該說有良好的條件,但是也需要努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都市產業一般都從屬于超大城市,具有以文化為特色的產業特征。上海在改革開放之后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其影響力覆蓋地區――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地區有很大的經濟活力。上海要形成服裝服飾的都市產業,有潛在的有利條件。
第二,都市產業特征的主要表現是:首先它要成為信息中心、流行中心、時尚中心、開發中心、資金中心。目前,上海與這些中心均有一些距離,尚需努力。比如法國的巴黎是世界時尚中心、服裝信息中心,影響力很大,現在上海還沒形成世界知名的的服裝服飾的品牌。
第三,必須要有服裝、服飾的集散中心。這個含義是:當今發達國家的服裝交易、流通完全是現代化的,成為國際采購商的必到之處,上海在這方面的條件正逐步具備,但是離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還有距離。
第四,上海要形成服裝服飾的強勢,媒體一定要相當活躍,高度重視,成為最新時尚的發源地。現在,上海的媒體還沒有重視這個問題,那怎么能成為時尚中心呢?由于媒體的工作,國際上影響才越來越大,才能成為一個國際性的中心。上海目前也搞了一些時尚發布會、時尚展示活動,但總的來說影響力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影響力還不夠。
第五,上海要創立服裝服飾的都市產業,一定要緊緊依托長三角地區,上海本身不可能形成這么一個都市產業,而依托長三角地區后才會完全有可能性。這主要是產品開發的依托、產業的依托、面料敷料配套的依托。從目前情況來看,長三角地區完全具備了支撐上海創立服裝服飾產業都市的條件。我作了一個統計,長三角地區服裝生產占全國的比重大概為40%左右,出口則占到45.6%,――我僅僅統計了上海、江蘇和浙江,所以,中國服裝服飾文化的基礎就在長三角地區。這是支撐上海成為產業都市的最肥沃的土地,產業都市這棵禾苗可以在這里茁壯成長。現在,是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得非常快的時期,江浙滬三省市的發展速度都在全國平均值以上。這幾年,江、浙一帶的服裝、面料、紡織等的生產機制活、資金雄厚,是人才聚集地,紡織企業中國有制占的比重不到5%,企業本身的管理水平和產品開發水平都比別人好,在全國有其競爭優勢。
第六,都市產業不能一蹴而就,要經過長期堅韌不拔的努力,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創業才能夠形成,要形成一批主導型的企業、有著名品牌的骨干企業。現在,江、浙兩省一些大的服裝企業,包括雅戈爾、杉杉、陽光集團、波士登都落戶上海,有了這樣一批領袖式的企業和人物,就為上海服裝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
當前,國內的紡織行業基本上還是分散型的,缺少一個研發中心,缺乏一支過得硬的設計隊伍。雖然我們的服裝設計師隊伍不斷壯大,每年培養了大批人才,但是這批人還在成長過程中。在上海,出名的服裝設計師還沒有。要形成這樣一個產業都市的話,將來在協調各部門和報刊媒體的時候,就要加大宣傳力度。如果說上海確實要形成服裝服飾的都市產業,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服飾文化,上海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就要給以足夠的重視,否則很難。而且,現在已有了這個條件,是很有可能形成的。如果這個都市產業形成的話,將提升上海整個城市的文化,成為一個有文化內涵的、讓人可以琢磨的城市,這樣,來上海旅游的人就會更多。
我們接著又問:在上海致力于打造自己的服裝服飾都市產業之時,羽翼漸成的上海虹橋東華紡織服飾科技園將扮演何種角色?
作為東華大學的早期弟子,許坤元副會長會心一笑,欣然作答:東華大學可以說是全球唯一的一所紡織大學,紡織教育的基礎比較深厚。東華大學現有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公認的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部級重點學科。這些基礎,為東華大學在長寧區建立一個高水準的紡織服飾科技園創造了條件。上海虹橋東華紡織服飾科技園有企業的集聚、產品的設計、貿易的交易、信息的平臺,我相信它的運行會為上海的服裝服飾都市產業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