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機行業已經到了最關鍵時刻
- 2004年度全國紡機行業生產經營工作座談會的召開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紡機企業的代表。雖然這只是一年一度的工作例會,就其本身來講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由于近期市場的變化以及多種不確定因素,使人們在新一年即將到來之時,對市場走勢格外關注,很多企業老總親自到會。紡機協會更是十分重視,準備了大量詳實可靠的信息資料,為大家提供分析決策的依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紡機協會理事長高勇親自到會,和大家一起分析形勢、預測市場走勢、研討對策。
前三季度生產銷售持續走高
據中國紡機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樹田介紹,由于今年紡織行業整體運行態勢較好,特別是棉紡產業鏈雖然承受棉價和市場雙重壓力,仍保持快速增長;化纖行業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生產經營呈現出新的亮點和新的增長點,拉動了紡機行業生產銷售持續快速增長,今年將再創歷史新高。據中國紡機協會對573家企業統計,今年1~9月份,共完成工業產值(不變價)252.29億元,同比增長53%,銷售收入240.2億元,同比增長46.19%,實現利潤總額14.6億元,同比增長59.97%。1~9月,紡機產品出口3.74億美元,同比增長43%,出口比重占全部產品銷售收入9%,說明紡織產品銷售的重點仍在國內。與此同時,紡機進口繼續保持高增長,1~9月進口總額達34.97億美元,同比增長38%。在進口產品中,噴氣紡、無梭織機、針織大圓機、襪機以及國內需求旺盛的棉紡機械進口均有增長,說明紡機市場需求旺盛,潛力很大。
四種不利因素影響行業發展
王樹田在分析2003年紡機行業形勢時說,盡管前三季度生產經營態勢良好,但進入10月份以來,四種不利因素幾乎同時到來,已經影響到行業的發展,因此當前紡機行業的形勢比較嚴峻,可以說,“狼”又來了。
不利因素之一:棉花價格上漲。由于國慶前后,棉價出現“井噴”式暴漲,導致棉紡企業開工不足,利潤下降,現已波及到紡機行業。會上不少企業反映,現在棉紡企業出現投資力度減弱,訂單執行不利,甚至出現延緩提貨等現象。據有關部門預測,今年棉花資源缺口較大,全國有150萬噸~160萬噸硬缺口,而國庫棉儲備不多,不足于平抑棉價,為保證紡織正常生產需要,有關部門已緊急追加棉花關稅配額50萬噸。由于中國大量進口棉花,目前已帶動國際棉價上升,這種局面將直接影響紡織行業,進而危及紡機行業,形勢是十分嚴峻的。
不利因素之二:出口退稅率下調。今年10月13日,財政部、稅務局正式下達通知,自2004年1月1日起,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由原來的17%下調至13%,紡機亦如此。據測算,每出口120美元,退稅額減少40元人民幣,影響出口創匯總額約3%。而我們的競爭對手印度、巴基斯坦等為了和中國爭奪市場份額,退稅率不降反增,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將會影響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不利因素之三: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人民幣增值的壓力仍然存在。我國加入WTO以后,出口迅速增長,這本來是國際經濟一體化與貿易自由化的必然結果,但發達國家卻以我們在加入WTO時某些承諾作為借口,不斷地制造麻煩,使我們在出口迅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貿易摩擦、各種限制和壁壘。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出于國內政治需要,聯合歐盟、日本,在世界上制造所謂“中國產品危脅論”,壓人民幣升值,其目的是削弱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擠占市場份額,雖然國家領導一再表示人民幣不升值,并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但這種壓力始終存在。對此,企業也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不利因素之四:國家政策對紡織的支持力度將會減弱。近幾年由于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啟動國債技改項目對紡織投資增長起了積極拉動作用。由于目前紡織行業市場化程度提高,企業造血功能增強,今后一個時期,國家對紡織的政策支持力度將會減弱,而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如東北等),這對行業總體發展不是壞事,但國企會感到一定的壓力,對此,我們也要有充足的思想準備。
如何預測明年市場如何預測2004年的紡機市場形勢,是這次座談會的主題,也是企業關注的熱點。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在會上就這一問題做了深刻分析。
高勇指出,首先應看到世界制造業東移對中國紡織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近四年世界紡織總量基本沒變,但中國紡織生產能力幾乎翻了一番,世界紡織品貿易增速為3%左右,中國紡織品出口增速達30%以上,說明紡織產業加速向亞洲轉移,中國紡織業的成本、質量優勢在這一世界性產業轉移中占了先機。同時還必須看到,在國內紡織發展中,國有企業正出現加速向民營、外資企業轉移的大趨勢。目前這“兩大轉移”還在繼續進行之中,也將繼續對紡織業發展起到拉動作用,因此,希望大家看到不利因素的同時,不要過于悲觀,而要充滿信心、積極應對。
對于明年紡機市場的預測,高勇做了如下具體分析:棉紡設備經過大規模擴張之后將逐漸回歸正常,低檔棉紡設備的銷量將出現下降;化纖設備熱銷的局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要注意抓緊新品開發研制;由于紡機行業中,棉紡設備所占比重較大、應未雨綢繆,抓緊進行產品結構調整。
此外,高勇還用大量資料和數據說明,經過1999年到現在四年的發展,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已占世界的1/3,人均纖維消費量達到了10公斤/年,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現在我們可以充滿自信地說,中國紡織工業已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即完成了規模擴張向產業升級嬗變。適應這一歷史性的轉變,紡機行業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關鍵時刻。座談中,許多企業的代表談到,在紡機行業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上個世紀70~80年代以仿造測繪為主要手段;90年代初,進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時代;加入WTO后,隨著外資的直接進入和本土化戰略的實施,市場已經完全開放,引進技術,建設生產線的路子也越走越窄了。形勢迫使我們必須走創新開發的路子,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形成核心競爭力,為紡織產業升級提供高端產品。中國紡機業,最關鍵的時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