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中國的重機兄弟
今年夏天,作為參加2004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CISMA2004)的資格,全國53家高速包縫機生產企業參加了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組織的2004年高速包縫機質量專項檢測。筆者隨檢測抽樣小組走訪了部分受檢企業,在看到中國縫紉機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看到了處于初級階段的中國縫紉機產業的諸多不足。
目前中國縫紉機產業最大的弊端就是絕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缺乏基本的品質保證和產品創新能力。盡管53家高速包縫機生產企業都是國內工業縫紉機的主流生產企業,但其中一些企業規模實在太小,實力實在太弱,基本上就是家庭作坊,其企業名稱及產品品牌即使在業內也鮮為人知。中國縫紉機生產企業多而小的弊端在市場上集中體現為國產縫紉機品牌的市場認可度低,在與國外品牌的競爭中明顯處于下風。可以這么說,目前國產縫紉機還沒有一個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強勢品牌。
當今的市場競爭實質上是品牌的競爭,創一流的品牌意味著高附加值、高利潤、高市場占有率,是否擁有自己的強勢品牌、知名品牌是一個企業發展成熟與否的標志,是綜合實力強弱的集中體現。
雖然近幾年中國縫紉機產業發展迅速,業績驕人,但事實上國內縫紉機市場并非晴空萬里,由于市場發展不成熟使行業發展不免處于混亂的競爭狀態。一方面要面對國外產品的正面打壓,另一方面則要抵擋假冒產品的側面偷襲――國產縫紉機廠商面前并非一片坦途。在這樣的壓力和市場環境下,國產縫紉機真正能夠做出品牌的屈指可數,參差不齊的規模實力和新老品牌的魚龍混雜,使得整個國產縫紉機業還沒有十分突出的強勢品牌出現。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使市場機制也日益成熟,企業間的競爭已從局部的產品競爭、價格競爭、資源競爭、人才競爭、技術競爭、信息競爭等發展到企業的整體性競爭。作為方興未艾的中國縫紉機產業,在國際化的趨勢下,迫切期待有沖擊力的強勢品牌的引領,把中國縫紉機產業導向健康、有序的良性發展軌道上。
隨著國外產品本土化的進展,國產縫紉機與國外縫紉機強勢品牌之間對市場的爭奪已經逐漸白熱化。與國外品牌相比,國產縫紉機想要實現更大的突破,無疑需要強勢品牌發揮領軍作用。國產縫紉機期待自己的強勢品牌,呼喚自己的重機兄弟。
重機、兄弟都是世界縫紉機產業最具實力的大企業。它們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有市場戰略的成功,也有相當的技術實力,但非常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卻是它們領先行業、雄霸市場的法寶。和重機、兄弟比起來,中國的縫紉機企業就更沒有優勢可言了。中國企業缺少創新技術,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有待提高,產品的外型設計沒有自己的風格,只知道一味模仿――不愿意投入研發成本是根本問題,而且模仿的技術也差強人意。雖然我們也有自己的大型企業,像飛躍、標準、中捷等,但是,從實力到企業運營狀況,尤其是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我們的企業還沒法和人家相提并論。中國的企業和這些大跨國公司之間還是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中國縫制設備行業在國際競爭力上雖然與國外企業巨頭相比還有差距,但是,也沒必要盲目悲觀,因為我們有世界上最大、最被看好的市場空間,同時,也要正確認識國外知識產權問題的本質,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而最為重要的就是打造幾個能與國外同行抗衡的強勢品牌,并以此迅速提升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這才是制勝的真正法寶。培育與發展國產縫紉機的國際知名品牌,已成為中國縫制設備行業的長期發展戰略。
我們期待著中國縫制設備行業早日擁有自己能叫響世界的強勢品牌,早日涌現自己的重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