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信息化市場面臨五大變局
- 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中國未來的比較優勢仍然在制造業。因此,加快制造業的信息化建設對于加快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的制造業信息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到2003年6月制造業信息化指數增長達到18%。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和互聯網周刊發布的"中國企業信息化500強"的調查結果顯示:在"500強"中有400家以上屬于制造業企業。
中國雖然正在向制造業大國轉化,但應該看到,中國制造的產品品種少,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還較低,目前真正在全球市場上處于領先水平的制造業企業則更少。從制造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看,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特別是創造產業的主體技術多依靠國外,企業集中度低,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而且圍繞大型骨干企業的中小企業群體也未形成。距離實現決策信息化、生產過程信息化、市場需求和生產供給信息化、企業管理和社會管理信息化的目標,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因此,要加快制造業的發展,制造業信息化產品的生產企業和為制造業服務的信息化產品和方案提供商,都應該把握和認識世界制造業的發展態勢和發展特點,必須分析和看清制造業信息產品化市場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變化。
把脈世界制造業的五大變局
研究中國制造業信息化產品市場,必須認識和把握世界制造業市場的變化。從20世紀80、90年代開始,由于信息技術的推動,國際制造業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是:
1、由實體制造向"虛擬制造"轉變
由實體制造向"虛擬制造"轉變是國際制造業在信息技術推動下產生的顯著變化。
虛擬制造只有在信息技術充分發展的條件下才能進行。虛擬制造憑借先進的信息傳播手段和無形資產去整合別人的資源、別人的力量,以其獨有的核心能力進行整體策劃或資源調配,就能實現其戰略構想。如美國著名的耐克公司:自己只生產 "耐克鞋" 關鍵的氣墊系統,其余全由外部加工制造商提供。憑借其獨特的設計能力,耐克公司將主要精力集中于新產品的研發和市場營銷上,通過無形資產輸出,在全球范圍制造和銷售"耐克牌"運動鞋,其產值連年以20%的速度遞增。
2、由完全制造向網絡化總裝制造轉化
網絡提供了制造商和加工廠之間的最短路徑連接和最快速度成交的現實可能性。利用這一優勢,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內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基地,自己負責產品的總裝與營銷的經營模式,近年來獲得了飛速發展。
如波音747飛機的450萬個零部件,就來自近10個國家,1000多家大企業,15000多家小企業。由英國總裝生產的汽車:其發電機來自瑞典;控制設備來自德國;底盤、彈簧來自美國;車身來自意大利。
網絡,已經成為過程控制的調度、指揮和控制中心。
3、由本地制造向轉移制造轉化
當前,制造業跨國轉移的總趨勢是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由技術領先國向其他國家擴散。這種轉移突出的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由于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的日益增加,他們開始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紛紛移向發展中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力求在全球競爭中取得成本優勢。
其二是:由于發達國家企業面臨來自環境保護方面的壓力日增,迫使他們將對環境具有較大負面影響的資源與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制造業,移向發展中國家,實行污染轉移。
網絡使這種跨國轉移成為了可能。他們通過網上進行原材料的采購和調撥,進行生產的調度和管理,又通過網絡把產品銷往全球市場。
4、由單純制造向制造服務業轉化
由于制造業從總體上來說利潤呈遞減趨勢,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則呈利潤遞增趨勢,跨國制造公司出于追逐利潤的需要,紛紛調整其戰略,將競爭重點從產品制造轉向客戶服務,以提高制造業的獲利能力。
如通用電器(GE)明確提出要把GE由制造業公司轉變為服務業公司,并已經進行了戰略調整。原有制造業的業務則進行轉移或外包。這種跨國公司戰略結構的調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制造業的跨國轉移。
美國清晰地反應了這種轉移的趨勢。1980年至1990年10年間,美國對印度直接投資的90.8%、對臺灣直接投資的75.1%、對新加坡直接投資的66.6%、對菲律賓直接投資的75.1%,都在制造業或制造服務業中找到了技術與資本的對接點。
5、由封閉型技術研究向全球化合作研究轉化
制造業企業間的戰略購并導致了制造業資源的重新配置。 以往制造業的技術研發多是在封閉狀態下,獨自進行。為提高新技術的生命周期,減少研發風險,提高競爭力,制造業跨國公司逐漸加強了研究開發的全球化合作。在美國的硅谷地區,30%的研究與開發工作是在日本與歐洲進行的,90%的組裝工作是在第三世界進行的。
從1990年起,中國大陸吸收外資已達2300億美元。中國做為一個世界制造業的生產基地,跨國公司正在將其研發中心,以驚人的規模和速度向中國轉移。
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調查數字顯示,目前《財富》五百強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國投資了2000多個項目。世界上許多有名的電腦、電子產品、電信設備、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加速向中國轉移。目前已不僅是生產的轉移,而是包括采購、研發等在內的一體化轉移。
前不久世界五百強排名第九的美國通用電氣明確宣布,在2005年以前,該公司在中國大陸的年采購額將達到50億美元。該公司在上海建立的研發中心也已成為其全球三大研發中心之一。無獨有偶,摩托羅拉(中國)公司也于日前宣布,未來5年在中國大陸的研發投入將突破100億元人民幣。年產值也可望超過100億美元,占該公司全球總額的三分之一。
通過對以上制造業五大變局的研究,我們看到:中國的制造企業已經處在國內、國外市場一體化、國內、國外競爭對手一體化的競爭環境中了。這也就是說:制造業的信息化是在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爭奪國際資源的大環境下進行的。在這一過程中,制造業信息化僅僅進行計算機設計和制造,進行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的應用,進行設計手段的技術跨越和實現網上辦公,顯然已經遠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和市場競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