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打出“互補”牌--日商將與中國名牌服裝實現戰略合作
長期以來,日本從海外特別是從中國大量進口紡織服裝等制成品,使日本傳統的量產中心型的產業結構無法維持下去。在中低檔產品領域,日本產品根本無法與進口產品競爭。近10年來,紡織制造企業數及就業人數大約減少了40%~50%。但是另一方面,日本紡織業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技術開發和產品策劃能力,使得日本紡織業在高端紡織品領域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日本產業構造審議會的纖維產業分會曾對日本的紡織服裝產品在日本市場的定位作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產品定位基本分為三個區域:批量生產中心型(VOLUMEZOON)的低價格產品絕大多數來自于進口產品;頂級名牌的極高價格(TOPZOON)的產品是從歐美引進的世界級名牌產品;處于中高價位小批量的品牌產品(BETTERZOON)。日本的產品正處于中高價位小批量品牌產品BETTERZOON。
日本的紡織業優勢表現在新纖維材料的研究開發及應用上,日本在應用技術方面的能力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一種新材料被研制開發后,很快轉化為劃時代的新產品是日本的強項,因此日本的紡織業優勢主要體現在纖維及面料方面。日本的出口紡織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商品是面料。2003年日本紡織品出口總額75.4億美元,其中織物出口占43.6%,為32.9億美元。在世界面料市場中日本的合成纖維織物居一流地位。
日本可以制造出世界獨有的差別化產品,而這種能力目前在中國還比較薄弱。如果將日本的這種獨一無二的技術和商品開發能力,與中國獨一無二的加工水平和加工能力完美地結合起來,在2005年紡織品貿易一體化,世界紡織產業格局面臨巨大變化之際,將會迅速占領世界紡織服裝市場,而且能長期立于不敗之地。
基于上述情況,日本紡織業界認清了形勢,轉變了看法,放棄了過去死守本國市場的做法,大膽地以自己的技術優勢與亞洲紡織大國特別是中國進行戰略性合作。日本化纖協會、日本紡織協會、日本化學纖維協會、日本羊毛紡織協會、日本棉短纖織物工業組合聯合會、日本絹人纖織物工業聯合會、日本毛織物等工業組合聯合會、日本染色協會、日本針織工業組合聯合會、日本纖維輸出組合聯合自發地成立了日本纖維輸出機構。該機構由日本經濟產業省、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中小企業綜合事業團任觀察員。這個機構幾乎涵蓋了日本紡織產業鏈上中游全體業界力量。該團體成立之初,就明確了其宗旨是推動日本紡織業的優勢部門與外國優勢部門的合作,為志在成為世界名牌的服裝提供最優最新的思路和面料,共同為世界紡織市場創造最高的附加值。機構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年政府撥專項資金資助在海外參加或舉辦的各種活動。在將于10月26日開幕的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上,日本專業展廳將展出最新的高科技紡織面料。日本展廳位于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的1號館及2號館,日本館的牽頭主辦者是日本政府為促進貿易發展特別建立的公共機構--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具體業務組織工作由日本纖維輸出機構承辦。屆時將有138家日本紡織企業及團體參展,帶去全新的“日本品質”的紡織面料產品跟中國服裝業界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