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縫制行業得到長足發展
近年來,東歐工業縫紉機的銷售額急速增長。2003年從中國出口到東歐的工縫機也顯示出絕對的增長。據海關數據顯示,該年從中國出口到各個國家的縫紉機數量如下:匈牙利2235臺,波蘭6479臺,烏克蘭11630臺,克羅地亞690臺,羅馬尼亞5757臺。
隨著1980年后半年泡沫經濟的破滅,全球經濟一直萎靡不振。由于勞動力成本較高而導致發達國家出現商品價格大戰。基于這樣的背景,德國和法國的很多服裝廠將生產基地從轉移到縫制行業發展旺盛并且勞動力價格低廉的東歐國家。
眾所周知,縫制行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勞動力支出在產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如何降低成本是個企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以波蘭為例,服裝廠工人的工資每月200~400歐元,因地區和工種有所不同。在此工資基礎上,服裝廠老板還必須增加65%用來支付稅和社會保障費用等。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工人的基本工資稍高一些。但是,這些工資總和只能占德國和法國這兩個發達國家工人工資的1/5到1/6。
因此,德、法兩國服裝廠都遷往東歐,許多相關設備和縫紉機械也轉移到新的生產基地。雖然剛開始主要從德國購買需添置的設備,但是,近十年來,東歐企業自主權不斷增長,他們已經可以直接從日本、臺灣和朝鮮進口設備了。波蘭生產的服裝制品主要銷往德國、荷蘭、瑞典、挪威、丹麥、法國、意大利等國家。
雖然日本縫紉設備聲譽較高,但其昂貴的價格是銷售的瓶頸。近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生產的縫制設備以低價銷往各國,絕大多數日本縫制企業因此將他們的設備生產流水樣板引入中國。此外,臺灣和朝鮮生產的縫制設備因為性價比合適而被廣泛使用。
當前,歐洲的縫制行業已發生變化。東歐的縫紉制品將占領整個歐洲市場,東歐的縫制行業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