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備在生產中的應用―訪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副教授繆元吉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在CISMA2004期間舉辦大型技術論壇上,上海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副教授繆元吉做了題為“服裝設備在生產中的應用”的技術報告。報告從理念性和實用性兩個方面闡述了主題,輔之以生動的實物說明,來自服裝行業和設備行業的與會者均表示受益匪淺。近日,記者就此主題采訪了繆元吉。
記者:作為一名服裝學院教授,您怎樣理解服裝設備在服裝廠的地位和發展方向?
繆元吉:服裝生產鏈中的關鍵要素是設備的類型和工藝的適配性。服裝設備決定了服裝企業產品的專業細分,比如西服廠、襯衫廠、童裝廠、牛仔服廠、羽絨服廠、內衣廠、時裝廠、針織廠等等,它們之間的產品很難迅速轉換。工藝創新設備,設備升華工藝,設備是服裝工藝的保證和質量的基礎。一件高檔西褲和一件普通西褲的價格不同,除了體現在品牌上,絕大多數還取決于這條褲子的做工及質量,因此設備的好壞至關重要。服裝高科技的加工痕跡是產品檔次的象征和質量高低的識別標記。服裝高科技的目的之一就是降低工藝難度,使常規的手工工藝退出工業化作業的舞臺。
服裝商品有兩個特殊性,一是無專利性。服裝有品牌權但無知識產權。第二是時效性。服裝具有流行性和季節性的特點。所以,高效、重復、再現的服裝商品是現代化服裝設備的功能和發展方向。服裝基本生產方式包括小批量多品種和大批量少品種,前一種是快速反應,后一種采用專業流水線。先進的、高效的服裝生產方式的本質要求是達到作業平衡。21世紀的服裝生產模式是智能吊掛系統,這是服裝CIMS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記者:您談到服裝CAD系統時,認為三維CAD系統工作過程距離商業化實用階段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為什么這么說呢?
繆元吉:原因在于二維繞性體基礎研究還沒有重大突破。另外,文化藝術的形象理念不是數字化技術可以完全實現的。據不完全資料統計,二維紙樣系統的國內普及率只有10%~12%。問題在于服裝結構原理應用不多,即二次開發不夠;“傻瓜”服裝設計制圖(所謂智能化)和藝術創意設計、修改之間矛盾的統一;以及通用繪圖軟件(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專業細分的繪圖軟件對目前二維CAD紙樣的挑戰。
記者:據您的實際經驗和理論研究,服裝生產中設備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是什么?
繆元吉:首先談談服裝準備設備。鋪料機的使用有下列要求的限制:一、與有效的流水線匹配;二、面料的卷裝質量;三、面料的質量;四、是否批量生產。基于以上各種原因,鋪料機在國內服裝企業應用很少。粘合襯粘合質量和粘合機選擇中的匹配問題存在于搞不清兩種粘合機的性能和認識上的誤區。板式粘合機核心缺點是加壓、加熱同時進行。輥式粘合機核心缺點是加壓時間太短。
關于縫紉機,談兩個基礎性問題。首先,斷針和驗針的矛盾關系。服裝加工結束時質量最常發生的“除四害”疵點:污跡、線跡不良、針頭和微小缺陷。預防斷針比研發高效檢針裝置更重要,預防斷針是一個長效管理問題。其次,對布邊處理的重要性認識。布邊處理有二種方式:縫式處理(滾邊、折邊等等)和線跡處理(包縫線跡、繃縫線跡等等)。第三種方式就是發明,就是創新,比如說如何使梭織服裝實現針織上的無縫結構。縫紉設備對布邊的處理可以帶來產品工藝上的升級。
關于熨燙設備,熨燙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用于加熱、噴濕的蒸汽質量和用于定型的吸風抽濕。服裝企業必須理解燙機組合熨燙和熨斗組合熨燙所適合的生產條件:前者投資大,質量好,效率高,適應性差;后者投資少,質量不穩定,效率低,適應性強。
記者:您提出“企業制度是冰山的山尖,企業文化是冰山的山體。”為什么說企業文化是縫制企業應該考慮的第一位因素?
繆元吉:比較國內、國際的縫制設備會發現,差距不僅在于質量、服務,更重要的是文化內涵。當今,文化被時代推向了品牌競爭的前臺,透過品牌文化去贏得消費者,社會公眾對企業和產品認同,已經是一種深層次、高水平、智能型的現代企業競爭。我國有些縫紉機品牌低劣模仿國外名牌的標志或名稱,用這種方法創名牌不僅不會沾世界名牌的光,反而會讓人隨意想到“假冒偽劣”,這種抄襲實際上缺少文化底蘊,中國文化博大精神,文化底蘊深厚,模仿外國品牌只會說明自身的不自信,這也是國內企業缺乏企業文化的一個突出表現,突顯我國縫制企業的短期行為模式。 文/攝 文娟
相關鏈接
繆元吉:現任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副教授、上海服裝行業協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上海紡織工程學會織造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上海政府采購辦公室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