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50%繡花機為蕭山民企生產訂單
- “雖然宏觀調控影響難以避免,但花邊生產企業市場平穩,處于一個理性發展狀態。”近期,蕭山花邊生產企業傳遞了這樣一個市場信息。花邊是蕭山的傳統產業,國家宏觀調控以來,生產資源要素緊張,民企遭遇發展難的困惑。蕭山民企怎樣在傳統產業中融入新內涵,尋求新發展,實現新突破?“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跨省發展模式越上市場前臺。
蕭山花邊民企電腦繡花機約為600臺,相當于山東、廣東兩省電腦繡花機總和。蕭山大的花邊企業直接與國外客商接單子,做生意,長年訂單穩定。企業一遇額外大訂單,如果自己“吃下去”的話,勢必影響其固定客戶、訂單的交貨時間;如果放棄這些訂單,豈不是煮熟的“鴨子”又飛走了嗎?難道蕭山企業非得投資部分設備用于滿足這方面市場需求?有民企老總思索、探討過這一問題。但經濟宏觀調控以來,蕭山企業老總的發展思維與企業的投資模式趨向理性、科學,不唯一哄而上,但求持續發展。據透露,山東花邊生產企業的本身業務就“吃不飽”,再加上繡花線等生產原材料價格較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遜色于蕭山花邊生產企業。一方是“吃不飽”,另一方卻“吃不了”,花邊生產企業“北饑南飽”的市場現象,讓蕭山民企老總謀求“南料北調,借機生產”的“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跨省發展模式。蕭山企業發揮本地化纖紡織產業發達,產業配套,生產花邊原材料成本較低的市場優勢,把來不及加工的訂單連同布樣、生產花邊的布料,以及繡花線等,一同提供給山東的電腦繡花廠家,開展來樣加工、來料加工合作。山東現有電腦繡花機300多臺,其中約50%繡花機為蕭山民企生產訂單。
這種跨省借用企業現有生產設備、能力進行加工訂單,是一種雙贏互惠的發展模式。首先,蕭山花邊生產企業曲線突圍,跨越了宏觀調控這道坎。在土地、電力、資金等生產資源要素緊張的情況下,企業在本地不需占用土地,消耗電力,進行融資,實現了新的跨越式發展。其次,山東花邊生產加工企業的設備、人員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