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機針 脫胎換骨
- 金秋十月,記者來到臨江鎮采訪,所見所聞讓我們感到,該鎮正在依托自身優勢,注重內涵發展,實現經濟提速增效。翻閱該鎮的統計報表,一串數字令人振奮:1至9月份,臨江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2682億元,占年計劃的83%;實現工業銷售收入5.7974億元、利稅4262萬元,分別同比增長45.2%、68.8%;完成技改工作量8100萬元,占年度考核指標81%,同比增長47%。
臨江工業有一定的基礎,全鎮擁有企業50多家。但從單體的質態來看,臨江工業企業的規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贏利能力不強。黨委書記吳輝說:“我們今年發展工業經濟的總體方略是依托存量資產,吸引更多投資者落戶臨江,并積極引導現有企業走內涵發展之路,實現新跨越。”
工業縫紉機針是臨江的特色經濟,全鎮擁有機針企業17家,年產能力超過1億多包。臨江機針協會會長、亨利機針老總高家平說:“我們臨江的機針無論是生產工藝還是產品檔次,都無法與國外生產的機針相比,國外機針的價位是我們的10倍多。差距就是潛力。目前臨江機針企業均在進行技術改造。”記者在該廠看到今年投入550萬元改造的硬鉻生產線已投入生產,新工藝生產出了高硬度、高轉速的機針。
高家平說,在不久前上海召開的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上,新型機針被外商看好,明年全年的生產業務已落實。最近該公司打算從德國引進一條國際先進的生產流水線,投資達3700萬元,新流水線上馬后,年產出可達2億元。據介紹,今年以來,臨江機針企業投入超過3000萬元。臨江的機針正在脫胎換骨,未來發展空間更大。
“唱響臨江機針之鄉,提升臨江機針的核心競爭能力,是我們黨委、政府和企業共同追求的目標。”鎮長曹沖如是說。在臨江鎮政府各辦公室,一打開電腦,映入眼簾的是“中國機針之鄉——臨江”。今年7月份,臨江開通了“中國機針之鄉——臨江”網站,僅9月份就接收到50多條信息,達成了10多筆業務。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做大做強機針產業,目前臨江黨委、政府正著手做兩件大事:建立中國臨江機針研發中心;籌劃制訂中國機針國家技術標準。
印染、機電是臨江的傳統產業。記者在市重點骨干企業飛龍印染公司看到,投資500萬元的闊幅圓網印花設備已投入生產。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產品供不應求,新設備上馬后,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今年可以增加銷售1500萬元。新科橡塑機械投入100多萬元,添置了機電一體化的控制設備,企業的研發能力倍增,今年成功地開發出了自推自卸式平板硫化機。南通協通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是去年落戶臨江的新企業,專業生產摩托配件。企業老總告訴我們,今年他們又投入500萬元進行二期擴建,投產后年銷售可達5000萬元。(圖為協通公司摩托車配件噴漆車間一角。記者陳新龍、何新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