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縫速”不斷升級談起
隨著縫制業對縫紉設備品質、效率、功能高新要求的與日俱增,其上游企業--縫紉機械制造業理所當然地對自己制造的產品在各項技術性能、參數和綜合功能、檔次等方面的要求有了進一步提高。其中,對“縫速”這個主要技術參數的不斷升級尤為突出,一時間在行業內“縫速升級”便成了最為時髦的話題。幾代中國縫紉機制造業內的仁人志士已經為此付出了難以計算的辛勞與智慧。在“縫速”逐步升級的攻關中,從僅能仿制縫速不大于1500r.p.m的JA、JB型純機械式家用縫紉機,發展到如今已能生產縫速為5500、6000、8000r.p.m的各類機電一體化的超高速工業縫紉機(國外已有縫速為10000r.p.m的超高速包縫機)。
面對不斷提升的縫速,一些問題涌現了出來。究竟多高“縫速”才是適宜的?“縫速”是否越高越好?目前國內機械制造水平能夠保證最多達到多少“縫速”?其“性價比”如何?
筆者認為,凡事均應有“度”,適合為好。那么“縫速”這個“度”究競如何確定,才為“適宜”呢?這不僅與用戶所使用的縫料材質、厚度,縫線材質、捻度、旋向、規格以及機針的大小和它的針刃截面有關,而且與所要求線縫的長短、彎曲度和是否倒向縫紉(如線縫端部加固)有關。因為在縫紉中,縫紉機剛性的各機械零部件之間及其與柔性的縫料、縫線間不僅有相互作用力的變化,更有運動速度和方向的改變,而且在不同的“縫速”下會產生出數值不等的運動慣性、振動、噪聲及種種縫紉故障(如斷線、跳針、縫料潛移、起皺、偏行等)以及機構的運轉故障(如零部件松動、卡死,拉毛、變形乃至破損等)。
上述在不同“縫速”下可能出現的種種弊端,尚未涉及高速運轉情況下為保證縫紉機各運動付正常潤滑,潤滑油因溢、漏、滲對縫料的污染,而這種污染又實在是縫制行業最讓人頭痛的問題。
機電制造行業的人士都知道,在電子控制技術非常先進和普及的今天,任何再高級的機電產品,其執行機構仍然是各種形式不同的機械零部件組成的各種各樣運動付,或者以面接觸、或者以線、點接觸而構成千奇百狀、結構緊湊、動作協調、功能齊全的復雜組合體。試想,倘若沒有這些最終“打掃戰場”的機械化主機,再先進的控制系統又有何用?試驗和理論均已證明:當機械運動付中相對運動線速度達到10米/秒的時候,在沒有采取容許干磨擦措施的工況中,很快會使相互運動的構件材料表面迅速升溫—焦化—咬死現象,縫紉機械亦不例外。因此,對于中、低速縫紉機通常采用定時手工加油或涂抹潤滑油脂的方法,而對于高速縫紉機則采用不同形式的油泵強制供油,一般來講“縫速”越高,泵油壓力應當越大。然而強制供油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往往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潤滑油溢、漏、滲現象,并且因此會造成對縫料的污染。
國內外眾多縫紉機制造廠家近年來不斷推出的微油、“無油”縫紉機,正是針對潤滑油溢、漏、滲對縫料造成污染缺陷的“逆用出新”創舉。
CISMA2004會展期間,筆者參觀了數家企業各種型號的微油或“無油”縫紉機,發現他們主要采用如下措施:
1、用高精度含油密封滾動軸承替代常規條件下開放型滾動軸承或滑動軸承。
2、在機腔內部不僅設置微量供油裝置,而且還設有充分的回油系統。
3、對高速運動付的構件精工細做,不僅保證其幾何精度、裝配精度,而且采用多元共滲、低溫氮化及其他高分子處理等新的表面處理工藝(如碳-氮-硼三元共滲、“舍舍夫”或“阿可”低溫液體氮化和“特弗龍”處理),使承受高速磨擦的零部件表層能形成高硬度、抗咬合的均勻致密化合物。
4、對蓋板與機體、機體與油盤等靜置結合面不僅保證較高的平面度,而且附以柔軟又不易撕裂、壓潰的復合材料的襯墊或密封環,以確保壓緊裝態下密封環、墊有足夠、均勻的變形。
5、外露旋轉付、滑動付構件則大多都做局部的結構變更,增加必要的密封環、槽乃至涂覆性能穩定的密封膠。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和業內同行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