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突破為契機站上新制高點---訪上工股份有限公司新任董事長張敏
近來,上工股份變化很大:公司從原輕工控股集團旗下劃轉到浦東新區"落戶",與此同時因原董事長健康原因又火線換帥,而且上周末還正式簽約成為一家德國縫紉機公司的控股股東。市場投資者對此頗為敏感而紛紛致電致信,欲知公司基本面出現一系列變數后會有怎樣的結果。為此,記者近日獨家采訪了上工股份新任董事長張敏先生。
記者了解到,此番占上工股份26.4%股份的大股東發生變更,是落實上海市委市政府有關"市區聯手,抓大放小,深化國企改革"策略的一個環節。張敏指出,在這一次輕工國企改革過程中,上工股份是直接受益者,具體包括將每年有穩定而較好的對外投資收益的上海申貝公司56.03%股權同上工的不實資產置換,將使上工股份的贏利水平踏上一個臺階;以1.2億元現金用于償付公司在原先剝離資產過程中關聯交易等所形成的欠款。更為重要的是上工股份由此將擁有一個更為寬松的經營管理環境,并完全面向市場。
當然,張敏認為由于上工股份處于一個完全競爭性行業,面對民營企業崛起所形成的低成本產品沖擊,以及外資企業的逼圍,身陷兩面夾擊的上工股份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是在張敏看來,只要把握好產業突破的機遇,上工股份就能夠沖出圍困而站上一個新的制高點。他所指的是公司要以"產業突破"為兩大抓手:即一手緊緊抓住收購德國杜可普·阿德勒(DA)公司的契機而使公司已有的縫制設備主業做強做精;另一手加快與日本合作伙伴合資進程而做大現代辦公與數碼影像產品項目的投資蛋糕,來實現上工股份新發展。
眾所周知,上工股份固然在縫制設備領域耕耘了多年,但如今要跨地域去掌管一家本已虧損的德國公司并非紙上談兵,假如經營不順的話談何產業突破呢。針對投資者的這一擔憂,張敏提出,應當看到DA公司虧損的原因比較特殊,主要是德國的勞動力成本太高,加上受制于此次重組時間過長等不確定因素的拖累而未及將生產線轉移到亞洲地區,才使其難以獲利。他語氣堅定地放言:"我們上工正式接手后就要讓DA換一種活法,并且活得越來越好。"
曾經在中外合資企業當過多年總經理的張敏顯然心中有譜。上工股份董事會除了已擬就DA公司今后的歐亞兩地協同發展思路,還將部署具體可操作性管理方案,譬如在確保對DA公司行使重大決策權的前提下,將建立起相關的預算管理體系和業績評估體系,配以科學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張敏最近曾親自赴德考察,直接同DA現任CEO等進行了交流溝通,并決定留用他和一批骨干為高級經營人員,明確了他們的經營業績同獎勵相掛鉤的相關措施。
不過,張敏清醒地意識到上工股份目前還要加緊夯實"地基",他要著手對上工和申貝兩大系統進一步加以梳理,對不符合產業規劃和不贏利的企業要下決心及時改制或調整。按他設想,是通過有效的產業整合,到年底構建成一個主業突出、產業清晰的上工申貝集團。與此同時,根據他的描繪上工股份將要邁出一連串步伐:一方面收購DA公司后,通過在上海市郊籌建一個工業園區為切入點,以合資形式建立一個工業縫紉機和家用縫紉機的生產與銷售基地,包括整合中德雙方的技術力量而重建一個技術研發中心,同時用好DA公司在海外的營銷網絡,盡快提高上工股份縫制設備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另一方面在鞏固上海申貝與富士施樂在上海施樂項目上投資權益的同時,加快申貝下屬上海感光材料廠同一家日本數碼影像設備龍頭企業的合資進程,使得申貝在實業投資方面的收益更為穩定。
從加快落實對收購企業的整合步伐,到近期即赴日本推進合資進程,在年富力強的張敏董事長視野中,上工股份圖謀新一輪大發展的宏偉輪廓已經清晰可現:這就是立足于縫制設備這一核心業務,走中高端產品市場路徑,并依托于現代辦公和數碼影像兩大合資產業的支撐,通過剝離輔業來壯大主業,來打造出一個全新而強大的上工申貝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