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的實質是質量和標準—訪江蘇中屹縫紉機公司總工程師孫樹漢
------訪江蘇中屹縫紉機公司總工程師孫樹漢
“我們常說縫紉機行業競爭激烈,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認識。競爭分兩個階段兩種競爭,即價格競爭和質量品牌競爭。” 今年CISMA期間,江蘇中屹縫紉機公司展臺前,該公司總工程師孫樹漢的一席話,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長期以來,我們行業競爭主要體現在價格競爭上,同行壓價,攪得市場“狼煙四起”,怨聲載道。如何提升產品的競爭優勢,曾在上海惠工三廠(生產“海菱”牌工業縫紉機)長期擔任總工程師的孫樹漢有自己的獨特理解。
“運用價格武器進行競爭,雖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往往造成兩敗俱傷,甚至傷害了整個行業或影響到國家聲譽,這是一個短期行為。”孫樹漢進一步說,企業要發展自己的品牌,只有在質量和新品、技術創新上上下功夫,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積極實施企業名牌策略,真正做到把產品質量和品牌作為企業與社會溝通的語言,這才是企業發展長期有效的策略。
競爭的實質其實就是質量和標準,但首先要做得是重新認識和理解這些概念。標準、質量新理念的要點,就是追求卓越,以顧客為導向,以顧客的滿意作為衡量“質量好”的標準,是顧客主導質量。由于質量的內涵發生了變化,企業的質量管理工作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企業質量管理的重點是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通過加強質量控制,使產品符合標準。現在質量工作的重點擴大了,涉及顧客的需求、滿足顧客的需求、認真評價顧客的滿意程度等內容。可見“質量好”是個綜合性問題,所以必須及時調整質量管理工作的管理功能;突出質量工作主線;創新質量工作思路,以新思維、新定位來扎扎實實地推進質量工作。
特別是對縫制設備這樣一個傳統制造業,更不能局限于僅僅是生產過程的管理,為此,孫樹漢就質量工作提出三點新思路。
30年前就有了質量概念,狹義的質量指產品的質量,廣義的質量指除產品質量之外還包括工作質量。當時的廣義質量概念,還只是圍繞產品而開展的,而今天的廣義質量的概念思路更廣,更看重于顧客的需求和滿意度。
首先,對產品的理解由制成品擴展到所有有形產品或服務或自用,特別是這個自用,把企業內部的顧客關系也包含了進去,包含了所有有關人員,無論是內部或是外部的。
第二,對過程的理解也擴展到所有過程,包括為創造價值的主要生產。服務和業務過程,以及關鍵支持過程;指那些對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員工、日常運作中起重要支持作用的過程,一般包括財務和統計、設備管理、法律、人力資源、項目管理等等。要設計這些過程,使之滿足全部要求,把勞動生產率、成本控制以及其它效率和有效因素融合到這些過程的設計中去,并努力實施這些過程,以確保它們滿足設計需要。同時還要使支持過程的整體成本最小化,包括檢驗、測試和過程或績效評價的成本。耍考慮如何預防缺陷和返工,如何不斷改進支持過程,從而達到更好的績效,減少波動性,并使之與組織的經營需求和發展方向保持一致。
第三,對質量的認識由原來看作是技術問題擴展到經營問題,質量的觀念繼續在升華。它不單是技術性的問題。更包含體現了以顧客為申心的思想,考慮顧客的滿意程度和顧客感知價值(包括顧客的忠誠程度、留住顧客、顧客主動推薦和與顧客建立關系等方面),體現了產品和服務的績效,體現了財務和市場的績效,體現了人力資源績效(企業人力資源績效包括工作體系、員工學習、員工發展、員工權益和滿意程度的績效等等),體現了操作運行績效,以及自律和社會責任等等。
還有就是對顧客的認識,狹義質量概念只指購買產品的顧客,廣義的質量概念則指所有有關人員,無論內部的還是外部的。企業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各工序之間,均可看作顧客關系,“下一道工序是用戶”的精神,正是對顧客含義的擴大。做好企業內部的服務工作對創造價值的工作做出支持,全體員工同心合力,便是無形的資產,巨大的力量。縫制設備的制造,是比較典型的機械加工和裝配的行業,企業內部的各部門、各工序之間的關系也非常清楚,更應該按照廣義的概念努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