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縫紉機的技術創新之路
-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訪問飛躍時曾經說過,經過高新技術改造的傳統行業亦可脫穎而出,為中國在世界制造舞臺上爭得一席之地。中國的縫機企業用高科技來改造傳統制造業,這是企業得到持續發展的希望所在。
科技引領發展----看“標準”、“飛躍”的技術創新之路
“標準”:以科技為驅動,尋求低成本制造的新途徑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內市場國際化的今天,低成本、低價格是大多數中國企業參與競爭的首要資本。低成本生產,國有企業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到位,但是,民營企業卻能夠把這一優勢發揮到極致,而且有相當的企業質量水平并不差。不論是門檻低的產業,還是附加值相對較高、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低成本生產都是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砝碼。畢竟,從國際范圍來講,中國并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從大的范疇來講,我們的企業都是以較低層次的產品進行低價格的競爭。既然我們在技術方面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缺乏核心競爭力,那么,我們把同類產品的成本做到別人做不到的程度,也是一種核心能力。
在成本管理方面,“標準”前幾年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廠內銀行”、分公司制的運行,使成本降低了1/3。幾年過去了,盡管原輔材料大幅度漲價、職工收入不斷增加,“標準”的成本控制能夠繼續維持。但是,要適應競爭要求還需要尋求低成本的新途徑。
就降低成本而言,挖潛降耗不是唯一渠道。因為在這種模式中,成本下降的空間終歸是有限的。細化管理、科學管理這個法寶不能丟。要通過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的不斷創新,探求降低成本的新路子。要以科技為驅動,繼續通過新品開發、工藝創新、設備改造、員工素質提高等等手段,顯著降低成本,擴展利潤空間。將降低成本和技術進步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系統的企業成本管理框架體系。
“飛躍”:人才為我所用
當前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作為一家民營企業,“飛躍”極需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和技術。創業初期,公司先后與上??p紉機研究所、浙江大學、北京機電研究院等開展科研、開發合作。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后,為了與世界特別是縫紉機制造技術先進國家保持同步,公司廣攬賢良,在日本建立信息技術開發中心,并在香港、洛杉磯、邁阿密和歐洲一些地區設立分公司就地吸收、消化最新科技成果,實行本土化經營。
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公司制定了人才引進制度,高薪聘請人才,特別是對有重大發明且科技成果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外聘人員給予重獎?,F在,集團有來自美、德、意、日等縫紉機制造大國的專家200多位,他們在北京、上海等地組成“飛躍”信息技術開發中心。這些外國專家和技術人員不僅加快了“飛躍”新產品的開發速度,而且為提升產品檔次不斷做出貢獻?,F在“飛躍”產品已經具有當前最先進的國際化水平,其60%的產品同國外最先進產品相比,根本看不出哪個是中國造,哪個是歐美日造。飛躍集團在國內民營企業中較早的實現了人才使用國際化,為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科技含量,走出一條新路。
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力成本非常高,但他們掌握著一些高新、核心技術,中國想在這方面與之抗衡,在總體上顯然還不太可能。而如果中國僅僅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那么靠這種優勢支撐的粗放型產品及企業也是不會長遠的。因此,中國的縫機企業就必須走“用高新技術來改造我們的傳統產業”之路。這也是引領企業得到規模式發展的基本路徑。(中國服飾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