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德國“小紅馬”-折疊式縫紉機
小時候,因為爸爸愛新奇,我家與別人家有好多不同,比如那布沙發(fā),那彈簧床,那許多奇巧玩藝和1953年在秋林公司買的德國造電動縫紉機。
在別人家也見過縫紉機,千篇一律的都是腳踏的,像個桌子,很占地兒,我家的則是一個手提電腦大的手提箱,機頭是美麗的朱紅色烤漆,折疊式兩邊翅膀一放,硬箱套拼到旁邊,搭扣一扣,就組成了工作平臺。
長大才知道,原來我家的“車子”有別于國產縫紉機的,還有一個最大的優(yōu)點,那就是旋轉梭。而國產縫紉機不論工業(yè)用還是家用,都是擺梭,因來回往復的慣性,速度很難提高。好像到上世紀80年代,我們才在攻這個旋轉梭的關。而我第一次看到國內新產品展,家用電動縫紉機是個拱形的大笨手提箱,設計者竟想不到把工作平臺折疊起來。
因為媽媽忙,姐姐離家早,我早早就當了家。自己的衣服自己做,不會的活也不愛問人,拿來衣裳褲子就自己比量著剪,琢磨著做。那時功課輕松,我書也沒少看,又學舞蹈又上山下海瘋跑瘋玩的,可還有許多時間來做女紅。小學畢業(yè)時停課了,除了看大字報、自學初中代數,我還包攬了全家人的穿。珍貴的布票由我掌管,七口之家買布、剪裁、縫制、綴補漿洗都是我的事,有時我的寶貝小紅馬整天響個不停,手下的布料像瀑布一樣奔騰。它那輕盈靈動的蹄聲如歌,歌聲飽含著女兒對媽媽的孝,妹妹對哥哥的情,姐姐對小妹的寵……
很難用語言表述那種靜靜的享受和勞作的愉快,陽光暖暖的,房間靜靜的,只有噠噠的機聲伴著我心神的貫注,雙手的巧舞。這種創(chuàng)造的快樂可以使我廢寢忘食,做好了急急試衣在鏡前轉著圈欣賞,那綻放的笑是女孩獨有的幸福。那是一種領悟,一種美的啟蒙,線跡針腳記夢,以針為筆抒情。窮困和偏執(zhí)禁不了女性生命本質特征的頑強顯現(xiàn),擋不住青春生命對美的渴望與追求。
當年這是全家最值錢的寶貝,戰(zhàn)備防空時,我的“緊急預案”就是:什么都不要,只提著它跑。怕被“抄家”時受這“外國貨”的牽連,媽媽叫我提著它去找家住臺山的一個堂叔。不認識門,提著這鐵疙瘩好容易找到了,堂嬸怕受連累不肯給放。十三四歲的我是強撐著笑臉出人家門,抹著淚往回走的。
如今現(xiàn)代家居里哪有腳踏縫紉機的地方啊,那些窮日子里立過汗馬功勞的“蜜蜂”、“前進”、“標準”、“人馬”甚至“勝家”全都被主人們賣了廢品,只有我嬌小玲瓏的小紅馬,忠誠伴我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