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分析:GRP與ERP比較研究
1. 前言
40年代,人們提出了定貨點法以解決穩定消耗情況下的庫存控制,60年代計算機系統的發展使得短時間內大量數據的復雜計算成為可能,人們為了解決訂 貨點法的缺陷,提出了MRP理論(物料需求計劃),解決了物料需求和市場需求不斷變化情況下庫存控制的問題。到了70、80年代,在自上而下的加工采購計劃基礎上,增加了自下而上的計劃反饋系統,從而形成了閉環MRP階段。其后,MRP系統中集成了資金信息,保證了實物賬和財務賬的同步生成,閉環MRP發展到了MRP II,實現物料同資金信息的集成是MRP II區別于MRP的一個重要標志。90年代初,隨著全球市場的形成,一些實施MRP II的企業感到,僅僅面向企業內部集成信息已經不能滿足實時了解信息、響應全球市場需求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加特納公司(Gartner Group Inc.)在1993年提出了ERP概念,根據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供需鏈管理,推論各類制造業在信息時代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和變革,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ERP覆蓋了整個供需鏈的信息集成,并且不斷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已經能夠體現精益生產、敏捷制造、同步工程、全面質量管理、準時生產、約束理論等諸多內容[1]。近年來,ERP研究和應用發展更為迅猛,各大媒體廣泛報到,各種研討會大量召開,出現了各具特色的應用軟件產品,ERP的概念和應用也以企業信息化領域為核心,逐漸深入到了政府、商貿等其他相關行業。
2001年,隨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17號文件的發布以及相關政策、制度的出臺,中國電子政務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電子政務是在政務領域應用電子手段輔助實現政府職能、管理政府資源和提供政府服務,具體是指公共管理部門將其所從事的管理職能、服務職能、社會保障職能等,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通信技術加以實現,超越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會提供優質、規范、透明、及時、周到的管理和服務[2]。目前中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具體地講,就是依托政務內網、政務專網、政務外網的基礎網絡設施,利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建立四大基礎數據庫,重點建設十二金工程,并通過政府門戶網站為社會提供完善的服務,從而帶動整個政府信息化建設穩定和有序發展。巨大的發展潛力、誘人的市場空間、強大的政策支持、大量的資金投入也引來諸多軟件、硬件及服務廠商逐鹿電子政務市場。
“電子政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積極應對電子政務的挑戰,必須要有先進的理念做指導。沒有先進的理念,電子政務建設就會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統一規劃,就不能很好地服務于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機構改革,就不能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國家干部、各級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各種形態的國有資產、軍隊等各種政府資源的優勢,為公民及相關組織提供優異的管理和服務。
正是基于電子政務建設的艱巨性、深刻性和重要性,北京用友政務公司于2000年結合ERP相關理論和實踐,在政府信息化領域,首次創造性地提出GRP(政府資源規劃)理念,并以此指導公司在電子政務領域的實踐[3]。2002年,上海iVisions技術有限公司也在解決方案藍圖冊中提交了IGRP方案[4]。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5]、大連理工大學[6]等都相繼闡述了自己關于對GRP的認知和實踐。
GRP的概念來源于ERP,即面向政府領域,提供政府資源規劃,有些為了強調GRP與ERP的緊密關系,甚至將GRP稱為GERP。從最寬泛的管理系統角度,GRP是指建立在現在通信技術之上,以優化政府管理和服務,合理配置政府資源為目標的管理系統。政府管理和服務的優化決定于政務流程的優化程度,政府資源的合理配置來源于政務信息的共享程度和政務資源的整合程度。
目前在ERP和GRP理論研究領域,由于GRP出現時間較晚、GRP理論基礎尚未完善等原因,尚未有專門的就ERP和GRP進行比較研究方面的論著或文章。本文希望通過對ERP和GRP的比較分析,理清二者關系,找出二者異同,以期能夠對企業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建設有一些幫助。本文共分上下兩篇,上篇中,第二節主要就ERP和GRP的概念進行基本的比較分析,并結合ERP和GRP的重要思想和體現進行說明;第三節主要就ERP和GRP的系統需求進行比較;下篇中,第四節主要說明就ERP和GRP的產品模式進行比較;第五節主要就ERP和GRP的系統架構進行比較;第六節主要就ERP和GRP的市場特點進行比較;最后給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