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一路增光添彩
西服,顧名思義最早出現在西方,而西服的出現和演變是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分不開的。18世紀的歐洲,科技和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由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轉變過程中,紡織工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加快了織布速度,1764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紡織機,為服裝業的變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早在1650年前后,法國就取代西班牙成為歐洲的時裝中心,并一直延續到現在。18世紀前半期的法國仍處在路易王朝的統治下,其男裝風格繼承了17世紀色彩絢麗、線條流暢、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式樣,仍是襯衫、長外衣或短外衣、長大衣或長至膝蓋的短褲、緊身襪,但外衣的兩對襟,從領部至胸部以及胸腹往下不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從胸腹到兩肩向擺部左右兩側斜裁,這就是后來西服和西服背心的基本樣式。
1830年的七月革命,雖然動搖了歐洲的封建復辟勢力,使法國擺脫了世襲貴族的壓迫,卻又一次淪入以“錢袋子國王”路易·菲力普為代表的金融貴族的統治下。這一時期的男裝基本上延續了以前的樣式,流行色仍是黑色與茶色,常用細格或織紋的毛料制作。西服上衣的樣式只在領式、口袋、扣子等方面加以頻繁的變化。色彩明快的淺色背心、深色的禮服成為正式禮服中的流行配套方式。40年代中期,男裝漸漸去掉了貴族特有的優雅感,干練的資產階級實業家的裝束成為流行的中心。1848年二月革命后,出現了今天西服上衣的前身———無尾短茄克。
19世紀50~60年代,法國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完成了工業革命。這個時期科技飛速發展,有機化學廣泛運用,化學染料問世。大量生產的廉價衣料大大豐富了人們的衣著,縫紉機的出現對成衣制造業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804年,托馬其·斯頓和杰姆斯·亨達遜發明了模仿手針縫紉的讓針上下鎖縫的縫紉機;1814年奧地利的約瑟夫把縫紉機機械化;1825年法國的巴塞萊米·希莫尼發明了木制的可移動鏈式線跡的縫紉機;1834年沃爾塔·漢特發明了上下兩根線跡的平縫機,成為縫紉機發明史上的一大革命。
1871年,德國的凱澤在研究前人發明的各種縫紉線跡后,創造出“Z”字形線跡,使縫紉機的結構基本上定型下來??傊?,縫紉機在這一時期的登場,大大促進了服裝業的發展,被喻為“繼犁之后造福人類的工具”。縫紉機問世的同時,美國的巴塔利克于1863年開始出售紙樣子。這種紙樣是后來規格化、標準化的成衣產業的基礎和萌芽。
1850年后的法國出現實證主義和現實主義思潮,而浪漫主義已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新羅可可”風格。男裝的基本樣式仍是三件套,同時出現了用同色同質面料來制作。這種穿著與現代西裝三件套十分相象。男子流行寬肥的長褲,松松的蓋在鞋面,上衣出現了按用途、場合不同而穿的服裝:雙排扣的日常服、夜禮服即燕尾服、晨禮服等。“斯貝薩式上衣”即短西服上衣,開始取代燕尾服,成為普及的常禮服。該衣襟半圓形,前后等長,肩胸充墊飽滿,腰部掐著裝飾褶裥,是由英國人斯貝薩首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