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裁剪技術新潮流 意大利BKR鋪布車
近年來,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持續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縫制機械生產大國,并開始呈現出從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邁進的強勁態勢,進入了現代化大生產的階段。現代化大生產是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度的社會化生產為基礎的,前者表現為品種、質量、效率和效益的進步,后者表現為高度的社會分工,這兩者都離不開標準化。標準化工作越來越成為行業內生產、科研、銷售等方方面面人士關注的焦點之一。
什么是標準化
我國國家標準GB/T20000.1-2002《標準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匯》中對標準化的定義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現實問題或潛在問題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條款的活動(上述活動主要包括編制、發布和實施標準的過程)。
從這個定義我們不難理解,首先標準化是一項活動,一個過程。其對象不是孤立的一件事或一個事物,而是共同的、可重復的事物。這個活動包括從標準的編制、發布到實施的全過程。其次,標準化活動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
標準化的中國史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標準化領域也同樣有著輝煌的歷史。我國古代把標準叫做“規矩”,所謂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規定了“車同軌,書同文”,這是史書上對當時中國標準化方面的重要記載。度、量、衡的統一也是在那個時候實現的,當時頒布的《工律》就規定:“與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必等”,說明中國古代從秦代開始,不但注意研究和使用標準化,更注重用法律手段保護和推進標準化。除了《工律》規定了手工業產品的標準以外,《金布律》規定了布匹的尺寸標準,《田律》規定了農業上種子的耕作使用規范,范圍之廣,內容之多,堪稱古代世界史中推行標準化的典范。
宋代由官方編寫的110卷《軍器法式》中更有47卷是軍器制造的規范技術標準。北宋的畢癉于1041年—1048年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成功地利用了標準件、互換性、分解組合及重復性原理,領先于歐洲類似的發明400多年。
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不僅記述了藥物的種類、特性,還記載了藥物的制備方法、方劑等等,是藥劑方面典型的標準化文獻。
所有這些歷史文獻記載都表明,當時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在世界上是遙遙領先的,而標準正是科學技術的基礎。
西方拉開近代標準化序幕
在經歷了數世紀的輝煌之后,我國的標準化事業伴隨著國運的衰落而開始衰落,而近代世界標準化發展史的帷幕卻在18世紀末伴隨著工業革命在西方徐徐拉開。
1798年,美國的惠特尼首創了生產分工專業化、產品零部件標準化的生產方式,被譽為“美國現代工業標準化之父”;1841年英國的惠特沃思設計了“惠氏羅紋”,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統一的螺釘和螺母標準,并很快被英國和歐洲各國所采用,為互換性的實現創造了條件;1900年美國的泰勒首創了時間和方法管理標準,成為“科學管理之父”。
在一系列的變革和進步中,行業標準化和國家標準化行為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而陸續出現。1901年,英國工程標準委員會成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國家標準化組織。同年,美國成立了國家標準局,其他工業化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瑞士等也在隨后紛紛成立了國家標準化機構。標準化的國際間合作也隨之迅速發展,1865年,法、德、俄等20個國家在巴黎發起成立了國際電報聯盟———ITU(1932年改名為國際電信聯盟);1906年國際電工組織———IEC宣告成立;1946年10月,中、英、美、法等25個國家在倫敦發起成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SO、IEC、ITU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最有權威的三個國際標準化專業機構。
新中國的標準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標準化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1988年12月2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標志著我國的標準化工作步入了法制軌道。2001年10月11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SAC)作為國務院授權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統一管理全國標準化工作的主管機構正式成立。
截止2003年底,我國現有國家級的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59個,分技術委員會339個,有近3萬名各行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被聘為技術委員會或分技術委員會委員,依據《標準化法》,在一定的專業領域內,負責起草和審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