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企業形象的系統化創建(上)
-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以產品品質博取市場消費的傳統操作方法,當世界進入信息時代,顧客的消費選擇已從主動索取變換為被動填充。因此,企業向外界所展示的形象已不單一為產品的質量是否過關,而是將企業運營所關系到的各個環節進行系統化、集約化的組成,使產品的消費者與企業的合作者都能夠從企業那里分享滿意的形象感受。
由于我國的紡織服裝行業起步較晚,在經營理念及企業形象塑造方面還與國際品牌有所差距,主要體現在對于“形象”二字的理解與操作:
●現象1:形象就是靠過硬的產品質量博出來的;
很多國內服裝加工型企業及紡織類企業多存在這種想法。認為只要生產質量過關、不出次品,讓老客戶滿意、新客戶放心,那么企業就不怕沒有市場。于是,大家匆匆上馬ISO系列質量認證,購買先進的技術設備。而結果卻是,生產成本越來越高,訂單利潤越來越薄,眾多廠商的“形象”也越來越相似,競爭水平趨于同化,也自然無法在商業談判中獲得更大的好處。
●現象2:形象是廣告打出來的;
很多企業在進行企業及品牌形象創建之初,認為最佳手段就是在傳媒上大做廣告。無論是電視媒體還是報紙雜志,乃至大街小巷的街頭路尾,利用反復的視覺轟炸效果,達成形象快速樹立的工作。如果這種方法用于10年前的中國市場做用確實不可估量,但對于現今的消費者來講,平均每日所能夠接受到的廣告訊息已超過5千條,千變萬化的廣告過往而來,可以被消費者記牢的品牌又有幾何?
●現象3:形象是用花巧的噱頭造出來的;
在市場營銷過程中,有些品牌深黯消費者的求新、求奇心理。你展出一件全寶石串連的天價“羊毛衫”,我就可以用上千件各色衣服鋪滿山坡;你來我往,都在制造著一個個花巧的噱頭,免費填充在社會花邊新聞之中;即免費做了廣告,又引起了轟動效應。“只要出名了,形象也就有了”――這也是他們的對形象樹立的一種認識。
●現象4:顧客看得見的才是形象;
很多人在作品牌之時,認為形象無非就是顧客能夠看見的東西,把外表設計得漂亮些、賣場裝飾得生動些就可以了,完全以視覺感受的創建作為形象開發主導思想。形成片面的、狹義的解讀方法,將企業及品牌的形象建設工作局限于可視化的角度,盲目追求視覺沖擊力。
●現象5:擁有了VIS就擁有了形象;
VIS(視覺形象識別系統)成形于歐美,發展于日本,90年代末傳入我國。因為VIS從理論及實施項目上能夠將企業的形象進行整合,并通過數字化的表述方式,明確企業在形象展示時的使用規則。曾幾何時,一個企業是否導入VIS被視為企業形象是否已經確立的根本。一本厚厚的VIS手冊富裕了廣告公司,迷糊了操作企業。紡織服裝行業及服飾品牌的特殊性,決定了單靠一個VIS是無法將企業及品牌形象進行完美詮釋的。
以上五個現象的表述,并不能武斷的說明這些企業的作法是錯誤的,筆者認為,只是他們在“形象”二字的解讀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進行“形象”解讀之時,首先要清楚這個兩個漢字在市場中是如何組成的。無論是企業形象還是品牌形象均離不開五個要素:產品的特性需求、環境的引導性、消費群的心理認知、顧客的視覺感受及系統化的組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