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服裝企業在殘酷淘汰中發展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市場上的服裝品牌大約有10萬個,在這些眾多的服裝品牌中,只有一部分已在國內市場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并被消費者認可和接受,而具有世界級的知名服裝品牌還未產生;與此同時,服裝業作為一個長久性和變動性非常明顯的行業,品牌的更換速度在國內市場也很快,有業內人士估算,每年我國服裝市場上大約有2000多個品牌被淘汰。
中國服裝集團秘書處秘書長、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高級工藝美術師鐘漫天在分析我國服裝業品牌的國際競爭力不強且在市場上速生速滅的原因時說,這主要與我國現有的服裝品牌賦予服裝時尚性、科技性及文化性不夠有關。
鐘漫天說,一個好的服裝品牌應該具有:時尚性,即符合當今社會的流行趨勢和審美方向,被消費者易于認同;其次是科技性,即要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尤其是在面料和設計等方面,要研究不同人群的人體特點及他們對色彩、款式等的可接收程度;最后還要有文化性,即服裝的款式、色彩、名稱、包裝、營銷、宣傳等要符合本國人對美的追求和享受。實際上,國外知名品牌服裝,在體現時尚和蘊含高科技的同時,都滲透著本國獨特的文化。因此,那些頂極的世界知名品牌服裝,往往也是一個國家文化最重要的載體。
鐘漫天說,經過這些年的演變與發展,服裝實際上已從最初的生活用品、功能用品而上升到文化產品,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和科技水平。目前,我國服裝業的制造水平已達到世界先進行列,正因為此,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成衣加工中心。在影響我國服裝品牌競爭力的諸多因素中,除了面料的科技含量與國外的差距大外,服裝的時尚性不夠和缺乏豐富的文化內涵更不容忽視。
眼下,我國的服裝在表現時尚上還以跟隨、學習國外時尚潮流為主,在創造時尚的能力上還欠缺。我國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及56個少數民族獨有的服裝,由此形成的獨特的服飾文化應是我國服裝業一筆豐富的財產。從古老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到衣袖短窄、修長秀麗的滿清服裝,無不讓人嘆為觀止。從電影《花樣年華》后旗袍再度被世人的鐘情,到上海APEC會議上身著唐裝的各國首腦閃亮出境后引出的唐裝熱,說明最民族的東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東西。然而許多喜愛中式服裝的消費者,如今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民族服裝時,常常感到無從選擇,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國服裝業在對傳統服裝的演繹上時尚銜接的并不是特好。
本世紀,當東方文化越來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時,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民族服裝已開始吸引了世界級服裝設計大師如夏奈爾等人的目光,他們正在以自己對服裝時尚的把握和在服裝面料上所具有優勢,研究中國的文化,以設計出極具中國民族特色并極具時尚的時裝。
基于此,我國的時裝業還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讓我國的服裝走上世界時尚的舞臺,并不是一個奢望,這需要我國的服裝企業、服裝設計師以民族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來規劃、設計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