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服裝行業的生存現狀簡要分析
- 關于中國服裝的生存狀況一直是很多有遠見的人比較關注的。長期以來,我們聽到的無怪乎兩種觀點:中國服裝有多健康和中國服裝有多糟糕?盡管后一個問題明顯的吸引了人們更多的注意力,但幾乎沒有人會因而就對中國服裝悲觀失望。相反,近幾年中國服裝的理性發展讓人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因而,當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是希望用經濟的視角對中國服裝生存現狀和未來做一個大致的評估。
零售業:非專業的服裝買手之路
這里所說的零售業,并不是和批發市場相排斥的。而且這里首先要說的就是批發市場。
誰都不會否認,批發市場是中國服裝的起步之地,甚至有許多現在非常有名的品牌都是以擺地攤起家的,而且他們也從來不諱言那一段創業的歷史。因而,說到中國服裝,不能不首先提到批發市場。北京的秀水、雅寶路、大紅門;廣州的白馬;虎門的富民;杭州的四季青;沈陽的五愛,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這樣一個對于服裝來說的風水寶地。可以這樣說,中國服裝產業就是在服裝批發市場里撈得了第一桶金。但對中國服裝產業具有如此重要意義的批發市場目前卻面臨著近乎殘酷的現實,對于品牌化越來越深入的中國服裝來說,批發市場到底將何去何從已經成為目前人們比較關注的話題。是不是還有必要把各具特色的品牌集中在大排檔一樣的批發市場里。當然,批發市場也在尋求突圍,像近幾年異軍突起的哈爾濱紅博就是走出了一條高檔化的服裝買手之路。而它的模式甚至遠遠的超出了有些模式古老的商場。
說到商場,在人們的觀念中應該是門檻高于批發市場的。而且,它的門檻對于中國的服裝企業來說,似乎更有著一種近乎處于主宰位置的意義。因為,相比于服裝品牌的自營專賣店來說,目前商場還是服裝品牌的主要獲利點。因而,你會發現,北京、上海、廣州等幾個主流城市的主流商場決策人成了服裝領域當中名副其實的“財神爺”。他們在哪里出現,哪里的人氣就會驟然上升。
但也正因為如此,有經濟人士分析,中國本土零售業在長期的太平盛世下,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優勢。2005年,中國零售業的真正較量才剛剛開始。那些目前在服裝領域的出鏡率還不是很高的國際零售業巨頭成為這個領域當中最不可估量的變數。
還有一個零售業的盛世危言是:10年以后,服裝將退出百貨商場這種零售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特色和體驗性質的生活方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