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花邊成為蕭山又一傳統特色產業
- 經過10多年的沉寂之后,蕭山花邊走技術創新之路,逐步形成集群效應,成為蕭山繼羽絨行業之后的又一傳統特色產業
2004年12月29日,蕭山花邊行業協會正式成立。協會會長趙建忠透露:蕭山花邊業已經占據了全國花邊行業的“半壁江山”,國內市場占有50%的份額,而出口交貨值占了同行的40%左右。
經過十多年的沉寂之后,蕭山花邊不僅“重出江湖”,而且形成了“百花”爭艷的局面,成為蕭山繼羽絨行業之后的又一傳統特色產業。
花邊,蕭山曾經的奇葩
說起蕭山花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九十多年前。當時也稱為萬縷絲的花邊,從意大利威尼斯傳入蕭山坎山鎮。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民間繡花邊蔚然成風,曾有“20萬挑花大軍”之說。
傳統的蕭山花邊主要以手工繡花為主。曾掛在杭州筧橋機場國賓室的“西湖風景”繡簾,高6米,寬18米,用了12萬支線,耗費了3000多萬針,是由1000多個挑花女工集體挑繡制成的。
當時的花邊企業“老大”———蕭山花邊總廠,生產的玫瑰牌花邊 榮獲國際金獎,曾被命名為部優產品、浙江省名牌,暢銷歐美、日本、中東等市場。
不過,由于手工繡花費時費力,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挑花大軍”悄然流失,花邊產量以每年20%的幅度下降。花邊業就此步入了低谷。
技術升級,花邊“重出江湖”
花邊業步入低谷之后,不少花邊企業掉頭轉行,而一批對蕭山花邊有著深厚感情的企業老板們在陣痛中尋找出路。轉機出現在機繡花邊引進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