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全軍換裝 給縫制業帶來什么啟示?
11月29日,馮亮、周國泰兩位少將做客央視新聞會客廳,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次換裝一事接受訪談。節目播出后,筆者即電話專訪軍內服裝界友人和某部已經換裝的士兵,試想從中探討:此舉給整個縫制行業會帶來什么啟示?
軍服自古以其瀟灑、威武的特點引領著時沿,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為之向往乃至“瘋”。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志愿軍到解放軍歷次軍服版式、面料、服飾、顏色和縫制工藝的變革,無不展示出我軍服裝由雜亂到統一、由簡易到正規、由單一到系列、由低檔到高檔的演變軌跡。
第10次全軍換裝采用了多項國內外先進技術、設備和設計理念,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凝聚了諸如周國泰院士,楊廷總工、張建春、施楣梧、蘇揚等一大批軍內技術專家和廣大軍需職工多年的智慧和汗水。
未來軍服面料質地會更輕,其強度、韌性、彈性會更好,甚至會采用納米技術在特種纖維中置入具有防彈、防核生化、隔熱輻射功能,可空調、能通訊、會信息反饋的微型裝置,從而使單兵作戰能力大幅度提升。
讓每一個士兵的著裝更加筆挺、合身、自信;讓我們人民的軍隊進一步增強戰斗力,更加威武雄壯,不僅是軍內長期要堅持研究、攻關的課題,也應該成為整個縫制業共同關心的大事。這次三軍換裝所涉及的新款式、新面料、新服飾(如胸卡、臂章、姓名牌、授帶、牙線)、背后工藝正在被軍內外服裝縫制業和被服裝機械制造業廣泛關注、分析和研究。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引領出新的時尚和全國縫制業設備配置的變局。
適用于新款式、新面料、新服飾的新的縫制工藝,不僅需要新的“針線料”配伍,也必定會打著目前鎖式線跡和鏈式縫紉機社會保有量的舊格局,包縫機、繃縫機、暗縫機、開袋機、套結機、珠邊機等特型高檔機電一體化機種的需求量必將會進一步加大。
縱觀軍需被裝加工所需要的最主要的設備——縫紉機械,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從單一品種、低檔次到多品種、高檔次經歷了漫長演變歷程。目前這支特殊的縫制品加工隊伍已遍及全國各大中城市,他們擁有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縫制設備和加工工藝。他們不僅源源不斷地確保我軍各種軍需縫制品的高質高效大批量供應,而且經常承擔著一引起高難度、高技術指標要求、交貸期緊迫的外軍、外貿和外援被裝加工任務。這些大型軍需被裝廠均在當地有著巨大的影響,對當地縫制業起引領作用——如先進縫制工藝的采用、先進縫紉設備的選型,都被當地縫制業所仿效。
據筆者所知,這些大型軍需縫制品加工企業目前擁有的主要縫制設備已不再是80年代以前的低速、低檔次的國產家用機、高速工縫機,而幾乎清一色地換成了國外的高速高檔次、多功能工縫機(如兄弟、重機、三菱、勝家的三自動平縫機和曲折縫縫紉機;大和、飛馬的繃縫機、包縫機;普發夫、杜克普、南奇、利滿地的鎖、釘、套結、珠邊機、開袋機)。
軍內縫紉界人士坦言:上述不少進口機種已經服役多年,在三兩年時間里其中相當一部分必將被已經在質量、功能、檔次諸方面趕上國際水平的國產知名品牌工業縫紉機所代替,目前部分大型軍需工廠已著手對國產知名品牌工業縫紉機的考察、選型。
三軍換裝給全國地方縫制業和各縫紉機生產廠家帶來什么啟示?是熟視無睹還是積極研究、應對?
在不久的將來,激烈競爭的市場一定會給予這些企業不同、但一定是公正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