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配額時代 上下游產業如何攜手并進
2004年是紡織服裝行業欣欣向榮的一年。配額限制即將被全部取消,將使得全球紡
織服裝生產商站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作為上游產業的縫制設備行業在2004年也呈現出良
好的銷售形勢。2005年來臨之際,上下游產業都欲搭乘配額取消的東風更上一層樓。
服裝和縫制設備這兩個上下游產業如何實現良性互動,一掃以往低水平、低檔次的形
象,推動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這成為眼下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
了解是合作的前提
“質量是品牌的基礎和載體,沒有質量就沒有品牌。縫制工藝、設備是否精良,往往決定著服裝的質量,只有一流的設備、一流的技術,才能產生出一流的質量。”某大型服裝生產企業負責人如是說。這也是絕大多數服裝企業管理層的看法。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只有進口的才是一流的觀念,中國上規模的服裝生產企業幾乎都使用進口設備,令國產設備尷尬不已。
應該承認,部分服裝企業存在攀比、虛榮之心,也有因為客戶的要求而不得不采用進口設備。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不了解國產設備。那么,國內縫制設備企業不口經銷商應如何展示自我風采呢?
“目前要從三個方面讓服裝企業認可國產設備:印象、品質和習慣。首先,讓客戶知道中國也有高品質的設備,良好的服務能力和供應能力,不比國外差,要讓他們形成這個印象。其次,企業要加大力度抓質量,讓客戶切實感覺到可靠。最后,抓住客戶的習慣,對客戶進行分層,選擇一個層次的顧客去攻克,讓他們形成習慣,從而帶動圈內服裝企業嘗試使用國產設備,帶動整個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上海貴衣縫紉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戴鵬說。
“設備銷售與設備生產要結合起來。企業選擇好銷售模式,找到合適的經銷商。廠商之間彼此信任,才能有效推廣品牌。”河北藍天縫制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時洪表示,經銷商應該讓客戶了解國產品牌。站在客戶的立場上,讓客戶花同樣的錢,買最好的東西。
加快設備改造適應下游
中國的服裝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生產,中國的服裝生產企業一直依靠高強度、低勞動工資來競爭。但是從2004年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勞動力短缺。服裝廠找不到工人,使得多至一半的設備閑置在旁。這個現象在江浙一帶的服裝廠普遍存在。服裝企業不得不從以前的拼勞動力轉向拼技術、設備和規模,朝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向發展。
雅戈爾集團公司徐十利認為,我國的服裝生產企業在設備內部改造及提高生產效率上
與日本等國家的服裝企業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人手。
首先,改進服裝生產設備減少生產工序。在國內目前服裝生產企業中,普遍存在著許多多余工序,比如,許多服裝企業采用的是初裁——縫制(粘合整燙)——精裁的裁剪工序。只要我們在裁剪上使用上鋸形裁剪刀、液壓沖床,或經濟條件好的企業可用上自動裁床(CAM),就完全可以把初裁變為精裁,省去一道裁剪工序。再如縫制工序,使用襯衫生產設備德國杜克普805自動裝袋機,使原來的二道工序(袋布折疊整燙——貼袋縫制)變為貼袋縫制一道工序,一個人的產量就相當于原來4個人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