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機業三年來的三大變化
三年前中國加入WTO,對中國企業來說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外資企業的大量涌入,使我國企業有了更多學習先進技術的機會;憂的是在愈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我們能有多少勝算?經過三年的發展,中國企業特別是家電企業在加入WTO后的變化是明顯的,比如洗衣機業,明顯出現了三大變化。
中外力量此消彼長
加入WTO意味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在外資企業眼里,加入WTO后的中國將是更具有挑戰性的市場,越來越多的外資品牌都將最尖端的技術和最領先的產品引入中國市場,諸如松下、伊萊克斯、西門子以及LG電子等外資企業都希望在中國洗衣機市場上占得一席之地;而國內家電企業如春蘭、澳柯瑪等也不甘寂寞地做起了洗衣機。在內外夾擊、生產能力迅速提升的背景下,洗衣機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在激烈的競爭下,國內一些老牌洗衣機企業加入WTO三年來經歷了多年來少有的動蕩,曾經是洗衣機行業六巨頭之一的山西海棠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因債務問題宣告破產;國內知名的洗衣機品牌小鴨電器因連續虧損2.7億元變為“ST”公司;曾列國內銷量前三甲的榮事達洗衣機,被法國EL-CO公司收編;曾經10年贏利的國產洗衣機行業老大的小天鵝易主斯威特。國產洗衣機企業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整個洗衣機行業出現了分化、裂變的現象。
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外品牌頻頻對中國洗衣機市場發力,2004年松下在杭州建立了日本本土之外最大的白色家電生產基地,該基地洗衣機的產能為250萬臺;2004年5月,伊萊克斯在湖南長沙投資1.5億元建立了研發基地,2006年建成后,洗衣機產能也將達到50萬臺。
中國家電研究院洗衣機部主任魯建國認為,國外品牌在加大研發、生產投入的同時,其競爭方式也明顯本土化,比如價格戰。據了解,加入WTO前國外品牌價格和國內品牌價格差距很大,近年來這個差距逐漸縮小,像全自動洗衣機國外品牌三年前還2000多元,但現在也降到了1000多元,國內品牌的價格優勢正在消失。這種充分市場競爭帶來的結果是,經過三年來的大浪淘沙,目前國內洗衣機企業已經基本完成了新一輪的洗牌,由此帶來的是弱者更弱、強者恒強的現象也日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