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花機市場日趨成熟
2004年是繡花機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關鍵的一年,是市場邁向成熟的一年。有規模、重品牌、重品質的企業在市場上得到追捧,而那些單純依靠價格競爭的企業其市場份額銳減,消費市場不再是一個盲目的狀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可喜的現象是,國產繡花機的市場表現,比洋品牌更顯活躍,這也是國產繡花機在品質上成熟的一個表現。
繡花機市場日趨成熟
諸暨一些企業負責人預測2004年不僅是繡花機產業的“成熟期”,也是繡花機生產企業“洗牌年”。此后的事實證明了這兩點。前兩年繡花市場過熱,導致繡花機制造產業發展過熱(電腦繡花機的制造門檻要比縫紉機制造低得多。據不完全統計僅諸暨地區從2003年到2004年間,繡花機生產企業就從30多家一下子增長到100多家)。那些沒有規模、沒有研發實力、沒有品牌的企業只能走價格戰的道路。之后繡花市場逐漸趨于平淡,直接影響了繡花機市場。一些能夠長期接到訂單、在國外有自己的對外窗口的大企業其市場。
“洋品牌”處境艱難
以前我國繡花機的市場一直被日本機器壟斷,幾乎看不到國內生產的機器,但是隨著這幾午的發展,國產繡花機如沐春風,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
國產繡花機通過近年來的成長、發展,質量有很大的提高,性能穩定、又有很強的價格優勢,性價比優勢更為明顯。繡花市場的平淡、自身價格高昂是洋品牌的最大阻力。現在市場上好的繡花價格是1000針一角錢,有的甚至都不到這個價格。要是購買“洋品牌”設備的話,動輒需要幾十方、上百萬的投入。繡花廠必須算一算何年何月才能收回設備投入成本,這是“洋品牌”在市場上最大的障礙口面對市場不景氣和國產設備的步步緊逼,國外設備難免會出現“叫好不叫座”的局面。雖然田島、百靈達、日星等外資企業也都紛紛在中國國內進行生產,但是由于產品的主要零配件還是依托國外進口,只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所以價格上仍然沒有太多優勢。目前“洋品牌”在市場上能夠銷售的主要還是平繡機,特種機幾乎進不了中國市場,這也給國產繡花機行業留下了比較大的市場空間。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