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機業打造國際品牌
說起縫制行業中的世界著名品牌,略作梳理,就可以說出一長串名字,如德國的百福、杜可普,美國的勝家,日本重機、兄弟、大和、飛馬、森本、三菱、奈良、精工、田島,韓國的日星,臺灣的啟翔、高林等。遺憾的是,沒有一個中國大陸品牌名列其中。
這些世界著名品牌都歷經了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不斷推動縫制設備技術的進步,在市場中占有優勢地位。有些品牌雖然已經不見昔日風光,但在行業中卻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力,如縫紉機的始祖美國勝家公司雖然已經宣告破產,但是“勝家”卻依然是縫紉機行業中響當當的品牌。市場上還有許多打著“勝家”牌子的縫紉機,這成為縫紉機行業津津樂道的傳奇,形象地說明了品牌的價值和力量。
中國縫制設備行業20年來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產品遍布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平縫機、包縫機,占有了很大一部分的國際市場份額。從生產數量上來說,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縫紉機大國。但是,至今還沒有一個企業打造出國際著名品牌。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成本優勢,以廉價的勞動力、可貴的環境成本與資源成本為代價的。但是,我國企業還沒有或很少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建立穩定的質量信譽、良好的服務信譽,并缺少世界著名品牌必須具備的可持續發展、持續競爭的條件,離高質量、高水平、高附加價值的國際名牌標準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當中國的縫紉機走向世界的同時,國際品牌卻紛紛加快進軍中國的步伐,將其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內地,降低了采購、生產和銷售成本等,大大增強了其市場競爭力。而國產設備低價格競爭的優勢,正在逐步失去。品牌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縫制行業迫在眉睫的事情。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如標準、上工、飛躍、中捷、杰克、寶石、通字等企業都不約而同地提出要加強品牌建設,打造國際品牌。其中,中捷提出要在2005年著力打造品牌效應,通宇也將今年定為“質量提升年”。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建立起完善的技術體系、產品體系,而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時間投入和人才儲備。
品牌的培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世界著名品牌都是經過了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才有了今天的實力。中國縫紉機產業起步較晚,雖然近幾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還處在品牌建設的初級階段,向世界品牌進軍只是剛剛開始。 彭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