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機械行業將面臨的5個新情況
- 從2005起,機械工業將面臨一些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這些情況和問題,將對機械工業發展產生較大影響,主要有:
1、汽車行業發展將遇到新情況
從2005年1月1日起,我國取消對汽車的非關稅措施,即取消進口配額許可證管理,進口關稅繼續下降。小轎車進口關稅2004年為34.2%(排氣量3升及以下)和37.6%(排氣量3升以上),2005年都要降到30%;2006年7月1日起汽車和零部件關稅將分別降到25%和10%。 進口汽車價格降低,將迫使國產小轎車尤其是中高檔轎車價格下降,汽車行業的高盈利狀況將逐步改變,對汽車行業旺盛的投資沖動將逐漸降溫,國內汽車行業的競爭更加劇烈,必將加大汽車尤其是小轎車整車和汽車零部件行業結構調整和重組的力度。
2、從2005年1月1日起,從香港進口的91個稅目機械產品實行零關稅
91個稅目中,現有生產產品66個稅目,擬生產產品2 5個稅目。現有生產產品中,制冷壓縮機及零件8個稅目,過濾和凈化機器及零件6個稅目,包裝機械6個稅目,石油和其他工程鉆機及零件9個稅目,齒輪減速機及傳動軸6個稅目,電纜及電導體4個稅目膠卷自動顯影設備4個稅目,載客電梯及升降機2個稅目,橡膠塑料加工機械3個稅目,電池2個稅目,以及標準緊固件、沖壓工具、混凝土泵、液體泵零件、鋸床、照相機光學元件、農用噴霧器、非電動卷揚機、印刷機零件、焊接機器及零件、1000V及以下自動斷路器、避雷器等各1個稅目。
擬生產產品中,工業用除塵器及其他過濾、凈化裝置6個稅目,制氧機及其他空分設備3個稅目,電動工具3個稅目,儀器和電度表6個稅目,繞線機及其他金屬處理機械2個稅目,以及熱交換裝置、車輛用空調器、打包機、電壓1000V以上電路開關等電氣裝置、龍頭和旋塞等各1個稅目。
這些產品進口享受零關稅的條件,是必須在香港進行實質性加工,并在當地增值30%及以上(即在香港獲得的原料、組合零件、勞工價值和產品開發支出價值的合計與出口制成品離岸價格的比值要大于或等于30%),并且最后的制造或加工工序應在香港完成。我們既要把握商機,對我們需要進口,香港可以提供的配套件、零部件,在質量相同、價格合理的條件下,就不要從其他地區進口(從香港進口運輸距離短,節省費用);同時要對進口可能產生對內地相關行業的影響,進行分析,采取措施。
3、出口退稅率下調,應由地方負責的25%的退稅款,有些地方不落實,將增加出口成本,給企業造成資金困難
我國從2004年起對出口退稅機制實行改革,多數機械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由原來的17%降到13%,農業機械由13%;降到11%,由于國家財政將過去幾年的欠稅款2001億元人民幣,在2004年11月底前已全部退清,大大緩解了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困難。但從2005年起,出口退稅減少了,必將增加出口成本,增大企業資金壓力。同時,新辦法對超基數的退稅款,由中央財政負擔75%,地方財政負擔25%。但許多地方沒有兌現,因為生產企業在產品出廠時增值稅交給了當地政府,由于有些產品在異地出口,要出口地政府退稅,出口地政府當然不愿意。目前已經出現有些地方阻止采購外地產品出口的現象,有些經營外地產品的外貿公司經營發生了困難,同時也造成了新的市場分割。有的地方由于財力有困難,明確規定地方退稅部分由企業負擔。因此,生產企業實際得到的退稅款更少了(約少3.25個百分點),加大了企業資金壓力,影響企業擴大出口的積極性。這個問題需要從稅收體制或財政體制方面盡快加以解決。
4、我國政府于 2004年11月29日與東盟簽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將有力地促進我國與東盟的貿易發展
協議規定我國分別在2010年與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文萊6國和2015年與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4國的貨物貿易,雙方基本實行零關稅并建成自由貿易區。從2005年7月1日起協議將實施,我國與東盟進出口的7000種貨物(不包括汽車、鋼鐵),逐步削減或取消關稅。這一方面給我國機械產品出口提供了機遇,尤其對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國的出口具有很好的前景。我國的機床、工程機械、礦山機械、物料搬運機械、建材機械、農業機械、發電設備及其他電器產品、汽車及零件、摩托車及零件等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要注意兩點,一是在出口時要注意填寫并獲得原產地證書,才可享受免稅待遇;二是要尋找信譽好、有能力的合作伙伴或代理商,協同開拓市場。另一方面還要注意了解從東盟進口機械設備的情況,分析對國內有些產業可能受到的影響,并及時采取措施。
5、外資企業免稅進口的設備越來越多,嚴重影響國內相關產業發展
由于我國對外資企業給予超國民待遇,外資企業在投資內進口的設備,實行全免進口關稅和增值稅優惠,內資企業(也包括境內的外資企業)產品出廠要交增值稅,而外資企業進口同類設備卻免稅,存在不平等競爭,嚴重影響內資企業發展。據海關統計,2002年外資項目在投資內進口的沒備為171.4億美元,2003年為209.7億美元,增長22.3%,2004年1-10月為257.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1.9%,已大大超過上年全年金額。這些免稅進來的設備,對我國機電設備制造業帶來很大壓力和沖擊。以2003年進口設備209.7億美元為例,外資企業免稅金額約為500億元人民幣(以機電設備平均關稅加上增值稅計算)大大降低了外資企業的進口成本,提高了競爭力。同時也使國產機電產品與進口產品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例如大陸從臺灣省進口的一些加工中心、數控機床,大陸產品在性能、質量方面并不差,由于外資企業進口產品既免交關稅,又免交進口環節增值稅,而大陸產品出廠要照交增值稅,就形成兩者之間的不平等競爭。這項政策已實行多年,現在應該到了進行調整或取消的時候了。調整的方向,建議改為對需要重點發展的產業給予優惠的政策,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對投資國家急需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重大技術裝備和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投資落后貧困地區的企業,給予優惠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