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不要“窩里斗”
- 《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1月7日刊登的《中國直面第三世界追趕者》,詳細介紹了印度、越南、泰國和埃及等國在積極吸引外資,竭力建設外向型產業方面的情況,并指出這對中國經濟將逐漸構成競爭因素。這引起了讀者的廣泛反響。為此,本報記者再次采訪專家,對中國面對追趕者的優勢進行了探討。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申水報道 “中國和印度相比,勞動力力成本要高,但是印度工人的素質目前還不如中國。和越南相比,中國在勞動力素質和價格上都沒有什么優勢。”當本報記者提起印度、越南的“追趕”,清華經濟管理學院白重恩教授承認,這個威脅確實存在。>>我要發表評論
白重恩指出,除了勞動力的價格,外資看中的還有投資環境,如基礎設施等。中國以前有過多強調勞動力價格的傾向,政府現在應更多強調環境的建設,這是以后政府支持吸引外資的主要方向。
在勞動力價格優勢減弱的條件下,白重恩認為一些影響中國引資競爭力的點應該特別重視。尤其,中國應該注意發揮產業上下游產生的積聚效應,“比如布料,如果中國的布料做得比墨西哥好,外資就不會在墨西哥生產服裝,因為它們還要來中國買布。控制產業上游很重要”。
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研究院院長柴海濤指出,中國具還有長期引進外資形成的加工制造業產業優勢。外資與中國良好的基礎設施、完備的產業部門和勞動力的優勢集合,使中國的加工制造業規模和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而完備的加工制造業體系又進一步吸引外資和促進中國出口導向型企業的發展,這個優勢是中國的先發優勢,應進一步發揮。
已經遍布全球的“中國制造”也是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受益者。隨著外資加大進入印度等國的步伐,這些國家也提出外向型發展戰略。
社科院跨國公司與國際組織研究室研究員張金杰認為,中國在很多方面和印度等國非常相似,但是中國有一個重要的競爭力優勢就是企業智力結構。中國傳統的財富文化和受教育的優勢是“印度制造”“越南制造”所不能相比的,而且華人經濟圈已經逐漸完善,也可為我們所用。
不過張金杰也指出,很多中國出口產品形成惡性競爭,競相壓價,形成“內耗”,中國的文化優勢并沒有發揮。“中國制造”還是應加強協調,才可以保持對印度等國制造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