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飛人牌”縫紉機
-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南充市給每個居民發(fā)了一版號票,從1號到40號,專門用于購買糧、油、布、肉以外的生活用品。為了便于記憶,一些居民就編了這樣的順口溜:“1號糖,2號煙,3號吃了打偏偏(買酒),4號肥皂,5號線,39、40管得寬(機動票),其余各號靠邊邊(暫時沒派上用場)”。
30多年以前,一般的家庭在勉強吃飽穿暖以后,追求的高檔商品就算是“三轉(zhuǎn)一響”了。所謂“三轉(zhuǎn)”,就是手表、縫紉機、自行車,都是能機械轉(zhuǎn)動的;“一響”嘛,則是能發(fā)出聲音的收音機。那個時候,我父母都是企業(yè)干部,兩人月收入有120多元,在當時維持一個5口之家是綽綽有余的了。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家就有了瑞士的英納格手表、永久牌自行車和熊貓牌收音機。到了70年代,母親最大的奢望就是買一臺縫紉機,好用它來給我們?nèi)铱p補衣服。但是由于商品緊俏,縫紉機在當時根本就買不到。
記得是1972年的冬天,南充百貨商店到了一批縫紉機。但是,要買一臺縫紉機,除了100多元人民幣以外,還要附加40張機動號票。我家5口人,只有幾張機動號票。母親為了買縫紉機,就叫我陪著她,冒著綿綿細雨,到處去找機動號票。我們母子從西藏路出發(fā),走家串戶,到她們廠里的老工人、老朋友、老同事家里去找人家不用的機動號票。我和母親走了大半個南充城,從當時的上半城一直走到了下半城的果山公園一帶。“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終于湊齊了40張機動號票,并在當天下午商店關(guān)門以前,花了151元錢買回了一臺上海產(chǎn)“飛人牌”縫紉機。
其實,買了縫紉機以后,母親并沒有用它來給我們縫多少新衣服,而只是給我們的衣服補了一些補丁。我也學會了踩縫紉機。我的第一件“作品”是用兩條紅領(lǐng)巾拼在一起打了一條游泳褲。
后來,我們的生活逐漸好轉(zhuǎn),那臺縫紉機就更沒有什么用場。收荒匠來買,又給不到幾個錢,母親也舍不得賣。到現(xiàn)在,那臺上海產(chǎn)“飛人牌”縫紉機還擺在家里。我一看到它,就想起當年的順口溜:“1號糖,2號煙,3號吃了打偏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