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羊絨產業發展現狀調查(上)
- “軟黃金”市場大戰無序 拍賣競爭勢在必行
多年來,我國羊絨市場流通混亂,價格大戰此起彼伏,羊絨價格暴漲暴跌的現象一直沒有得到較好的遏制。業內一些專家認為,我國羊絨產業之所以無法擺脫“價格怪圈”,根本原因在于低水平重復建設、缺乏行業自律、多頭出口、競爭無序、自相殘殺、誠信不足等因素長期存在。而通過拍賣這種營銷方式,將會健全市場規則,規范市場行為,打破地區封鎖和部門壟斷,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競爭的環境;鼓勵競爭,激發經營者的積極性。
羊絨俗稱“軟黃金”。目前,世界羊絨每年的產量大約在1.4萬到1.5萬噸,而我國的羊絨年產量約為1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0%左右。中國羊絨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出口創匯逐年遞增,已經從世界第一羊絨資源大國發展成為世界羊絨生產、加工、銷售和消費第一大國。
承德市拍賣行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力,近年來對我國羊絨市場研究頗多。他認為,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品牌羊絨制品大量增加,國際知名品牌也逐漸進入我國市場,這導致我國羊絨產品市場將面臨更大范圍的競爭與挑戰。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羊絨產業帶來的變化是巨大和深刻的,羊絨制品的競爭會日趨市場化、國際化和品牌化。但是,國內羊絨市場十幾年“價格大戰的怪圈”使得這一產業遠沒有得到規范和健康有序的良性發展,而且也使農牧民的利益得不到較好的保護,殺羊不斷,其根本原因在于羊絨產業存在四大致命癥結:
低水平重復建設不止,加工能力嚴重過剩。20多年來,我國羊絨產業“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大量存在,加工能力急劇膨脹,行業之間的競爭逐步加劇,市場秩序大亂。據統計,目前國內羊絨加工企業多達2600多家,無毛絨分梳能力突破2萬噸,是世界羊絨總產量的3倍;羊絨加工能力每年達到了5000萬件,每年實際加工以羊絨衫為主的羊絨制品1400多萬件,而國內外市場每年的總需求量不足2000萬件。加工能力的嚴重過剩,導致每遇原料緊俏,眾多廠家就你爭我奪,哄抬價格;每遇到原料充足,廠家又競相壓價,農牧民被迫宰殺山羊,形成了羊絨產業鏈的惡性循環。
多頭出口,以量取勝,壓價競銷,害人害已。劉力說,我國羊絨制品出口量雖然不斷增加,但只是一種低水平的數量型增長,沒有產生質的飛躍。我國在羊絨產業上有資源優勢、產品優勢,卻沒有品牌優勢,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學會在國際市場上營銷無形資產,保護知識產權,只能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和優勢資源賺取外匯。更為嚴重的是,國內羊絨企業幾乎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形成多頭出口、以量取勝、壓價競銷。廠家之間為了接單創匯,將利潤水平壓到了最低程度,有時甚至不得不虧本履約,而外商則趁機聯合壓價,坐收漁人之利。
原料摻雜造假和制品的假冒偽劣反復出現。記者采訪時,一些業內人士說,多年來,我國羊絨市場每當遇到市場疲弱時,羊絨原料和羊絨制品的價格就會越跌越低,而產品質量反而越來越好;與此相反,每當羊絨緊俏之時,羊絨原料和羊絨制品的價格越漲越高,質量卻越來越差,摻雜造假和假冒偽劣等現象比比皆是,形式各異。市場嚴重的無序狀態,虧的其實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