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迎接“服裝機械新市場運動”的到來
2004,是服裝設備市場“頭重腳輕”的一年:年初縫制設備生產企業產品供不應求,庫存幾乎為零,各地經銷商催貨的電話鈴聲還余音未散,卻不防年末該旺未旺,市場趨淡;但也有品牌企業的產品不遵大勢,持續上升增量。
2004,是縫紉機行業始行南風北漸的一年: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山東(老五省)等服飾縫紉工業的先行省份,隨著本地經濟和產業的全面提升,工業土地和人力資源同時
叫緊,供需矛盾突出。大量工廠和產能急速向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北等地轉移,新五省概念凸現,而新五省當年也在人力資源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短缺。
2005,是中國服裝服飾行業進入“無配額時代”的第一個年頭,發展的機遇、應對的策略和挑戰都將是整個行業在年度思考的重大命題。
2005,是服裝設備行業的機遇還是挑戰?牛市還是熊市?
有人設問:隨著中國服裝加工業持續將近20年的高速成長,我們的縫制設備行業也
經歷了持續五年的跨越式成長,這個五年經歷了每年平均15%的遞增,服裝加工業對于
裝備的需求在2005年還會像以往那樣“暴飲暴食”嗎?
很多的跡象表明,中國服裝加工業對于裝備需求的饕餮盛宴已經進入“后高潮時段”,服裝設備行業以廠房擴建、流水線增加、添置高端加工設備等硬件建設為表征的,低端常規大量產品為基礎的產能擴張高潮也將告一段落,一場“新市場運動”正在醞釀上演。
我們可以看到,2004年初,上海服裝機械城開始了如火如荼的行業招商,并在一年之
內以行業客戶高于60%的比率走到了年末,并順利進入了工程建設的高潮階段。與此同
時,北京正醞釀成立北京縫紉機城;廣州花都獅嶺皮革皮具城也新辟專區,現房籌組縫制
設備城。沒有互通,沒有約定,市場之手正含而不露地在加緊打造未來華南、華東、華北服裝設備(服裝產業供應鏈產品)的重要分區供應中心,以各地各市專業街巷為特征的服裝
設備市場格局正面臨集約化分區市場的更替。
概念趨同、細節不一的三自動電腦平車在很多縫紉機企業的年度推廣計劃之中都是
主打產品。面對制衣業的人力資源新疾,縫制設備企業的第一張藥方便是省工、節能、省
線的三自動衣車了。而這僅僅是縫制設備企業對制衣業新疾的第一反應,更多更為高能
自動的縫制設備在不同廠家的研發室內甚至在小批量生產線上已經進入最后調試階段,
高端機種、特種設備,即將拉開新一輪裝備市場競爭的大幕。
2005年1月,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服裝協會達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從而開始了該公司新一輪以高端客戶群品牌認可度為核心的品牌建設運動,而類似目的
的旨在“品牌提升”、“品牌再塑”的策劃和活動準備同時也在其他大型企業的營銷高層不事張揚地醞釀著,國產縫紉機產品的含義將不再是大量、低端、廉價。品牌和品牌文化以及品牌所包含的認知度和美譽度將在下一輪服裝裝備的競爭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一
點,在部分中大型縫制設備企業已經成為了共識。
以“新品”、“技術”、“通道”、“服務”、“品牌”為重點的“服裝機械新市場運動”在2004年是潛流暗涌,在2005年歲末年初,已是浪花躍然,迎接無可回避,是觀潮還是弄潮卻還可以在年內準備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