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打造新的商業神話
- 多元化經營正成為最時髦的字眼。眾多企業在完成原始資金積累,主導業務發展到一定的高度而難以繼續提升時,便紛紛開始尋找合適的投資項目,嘗試多元化經營。在制鞋行業,大量的民營鞋企開始實施多元化戰略,涉足的行業有流通、投資、房地產和生物醫藥等,并且有些企業的多元化經營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
幾年前,康奈集團就不僅僅限于做鞋了,康奈服飾、內衣項目早已付諸實施。去年,康奈開始聯合其他企業共同打造武漢國際鞋城。
2003年,奧康集團在重慶璧山投下巨資打造中國西部鞋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奧康集團多元化戰略的第一步,但是還沒有完全脫離制鞋行業,與鞋業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2004年奧康集團聯合溫州8家民營企業組建中瑞財團,由此進入了資本運營領域。
早些時候,紅蜻蜓鞋業集團在上海成立了惠利瑪商業發展有限公司,并涉足房地產。此外,紅蜻蜓集團還在重慶銅梁投資打造中國西部鞋業基地項目。另一家鞋業集團蜘蛛王集團早些時候也涉足房地產,并且收獲不小。多元化經營正成為鞋類企業集團發展壯大的新選擇,從目前的形勢看,多元化經營似乎正在締造溫州鞋業集團新的商業神話。
事實上,任何看似風光的背后,都存在著不可預見的暗礁。多元化對于鞋類企業來說,風險和機遇同在。做強比做大的意義要深遠得多:大不一定強,強也不一定要大,但是擁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卻是比爭論做大還是做強要有意義得多。多元化本身并沒有什么對與錯,如果企業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涉足其他行業無可厚非,但若是僅僅為了趕趟時髦,掙個面子而不顧自身的實力,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一味地貪大,那就未必是好事了。
多元化戰略與中國鞋業現狀
無論促成多元化戰略有多少種動力要素,最后都需要由市場來檢驗。多元化經營戰略首先要考慮的是產業的選擇。其所選擇的產業必須要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不僅具有適宜的競爭條件,而且有一個能獲得長期利潤的市場環境。其次是進入新產業時的成本權衡。多元化成長的目標產業的進入成本不宜過高,過高就會損失取得高盈利的潛力。顯然,越是有吸引力的產業,進入的成本越高;否則,大量新進入的競爭者必然侵蝕掉高盈利的潛力,這和多元化戰略選擇的高回報率是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