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基地紹興 企業并購與重組推進發展
- 浙江省紹興縣我國最大的紡織印染工業基地,現有各類民營經濟實體5000多家,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達13家。這個縣因此成為浙江排名第二的經濟大縣。
狂飆突進的發展持續二十多年后,紹興縣近年來體會到"捉襟見肘"尷尬。電力、能源等全面告急,尤其是土地,用縣干部的話:成長煩惱接踵而至。
去年宏觀調控政策出臺,生產要素短缺形勢更為加劇。原材料價格上漲迅猛,但是同處一個地區的眾多同類企業激烈競爭,產品價格卻上不去。紹興縣的企業出現了一種反差:一方面,優勢企業發展勢頭不減,但在用地、建廠房等方面明顯感到發展空間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經營效益不佳,有空間資源卻苦于沒有發展要素。在這種反差中,一些企業經營者發現了機會,開始嘗試用并購重組的方法來尋求企業在宏觀調控背景下繼續發展的新路子。他們把目光鎖定在縣內不景氣的企業身上,目的是在盤活別人的存量中優化自身的增量。
紹興縣安昌鎮萬亨盛集團出資500萬元并購當地一家已經倒閉的啤酒廠,改造原有的土地、廠房和排污管等設備,吸收啤酒廠職工1000多人,轉產搖粒絨、拉毛產品等,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中廈建筑實業公司與平水制氧氣廠共同創辦了紹興富源氣體有限公司,前者提供資金、土地,后者提供技術、銷售力量,實現了強強聯合。紹興益群腳輪廠由于資金問題,生產無以為繼,德國思科機械有限公司兼并了這家企業,如今重組后的新企業生產已步入正常軌道,生產工藝得到了改進,產品全部出口,預計今年銷售可達1500萬元以上。
為積極引導企業走并購重組的道路,紹興縣成立了產權交易中心,并出臺了相應的減免、獎勵政策。
紹興縣體改辦同志介紹,現在的并購重組與以往企業間的重組不同,以前處理的是集體的不良資產,而現在則是民營資本之間的資產重組。主要全額收購型、參股控股型、聯合協作型三種模式。由于傳統思維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許多企業經營者尤其是效益欠佳的企業主,對并購重組采取了低調的處理辦法,只做不說。但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深入進行,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成熟,并購重組將使越來越多的劣質企業退出市場,而使越來越多的優勢企業得到更大的發展。
紹興縣委書記徐紀平說,并購重組是轉變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優勢企業通過并購重組,緩解了要素緊張,拓展了發展空間,提高了經濟效益;劣勢企業避免了"硬撐",減少了自身損失;社會維護了穩定,保證了就業。開展有序的企業并購重組,有利于緩解要素制約,優化資源配置;有利于提升發展素質,促進產業升級。他介紹,盡管并購重組是企業行為,但是政府不能無所作為,政府必須因勢利導營造好平臺,制訂政策給予推動。主要是把握三個原則,一是企業自主和政府引導相結合,二是淘汰滯后與優化結構相結合,三是規范手續與提高效率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