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塊狀經濟”的基本特征和實踐意義
“塊狀經濟”是“浙江現象”的一個重要表征,也是破解“浙江現象”的一把鑰匙。由“塊狀經濟”的討論,我們會進入到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最精彩的部分,而這種討論還有可能意味著對傳統區域經濟學的挑戰和創新。
一、“塊狀經濟”現象
“塊狀經濟”的歷史十分悠久,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手工業時代“塊狀經濟” 就已出現,而且已是手工業發展過程中十分突出的現象。工業革命之后,“塊狀經濟”更加明顯。現代工業城市的產生就是“塊狀經濟”的集大成。當然,現在人們所突然注意到的“塊狀經濟”主要是相對于傳統的城市大工業而言的,它更多的是指“鄉村小工業的集聚”,或是“城市邊緣新興產業群落的快速崛起”。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區,日本大田,德國巴登,中國的浙江,珠三角的個別地方(順德古鎮燈飾,東莞厚街家具、虎門服裝、長安電子等);后者如美國西部的硅谷,印度班加羅爾,北愛爾蘭,中國的東莞、蘇州、昆山,臺灣新竹等。各類科技“園區”、“開發區”“工業小區”就是由此而來。意大利的人文歷史底蘊十分深厚,但這個國家在工業革命中落后了半拍,以大機器為標志的重型制造業比不上其他發達國家,所謂“福特式工廠”并不占主導地位。尤其意大利北部山區,交通不便,治安不良,大工業的發展幾乎是一片空白。但這里以日用品、小商品為主的傳統加工制造業近幾十年來卻不聲不響地發展了起來,意大利西北和東北的許多小鎮,成為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誕生地和出口創匯基地。在中國浙江,除杭嘉湖寧紹的大部分地區,基礎設施差,國家投資少,大企業少,人均耕地少,資源更少。尤其溫州,78%的山地,5%的河流海島,只有17%的平原。但浙江以“輕、小、私、加”起步,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由一個“資源小省”成為“經濟大省”。“浙江現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浙江現象”除產權清晰的微觀主體外,最引人注目者當屬“塊狀經濟”。在這一點上,浙江和意大利很相像。現在浙江人干脆提出“工業學意大利,農業學荷蘭”。浙江省委政研室課題組的一項調查表明,在全省88個縣市區中,有85個縣市區形成了塊狀經濟,年產值超億元的區塊519個,塊狀經濟總產值5993億元,吸納就業人員380.1萬人,約占當年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9%。在519個區塊中,總產值10-50億元的區塊有118個,50-100億元的區塊26個,100億元以上的區塊3個,有52個區塊的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見《浙江經濟》第9期,浙江省委政研室課題組,《快速成長的浙江區域塊狀經濟》)。塊狀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了浙江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力量。另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532種主要工業產品調查,浙江有56種特色產品產量全國第1,居前10位的有336種,占總數的63%。這,或許就是“浙江現象”最大的奧妙所在。今年7月,我們去浙江考察,短短十天時間里,對其“塊狀經濟”印象深刻且耳熟能詳者就不下數十種。如,溫洲鹿城區的鞋、服、眼鏡、打火機;永嘉橋頭鈕扣;甌海泵閥、閥門;柳市低壓電器;倉南金鄉標牌、包裝;錢庫印刷;湖前塑料紡織;宜山再生紡織;虹口電子元件;蕭山軸承、冥幣;湖州織里鎮的童裝;上虞崧廈制傘;嘉善木條;濮苑羊毛衫;分水制筆;紹興柯橋的輕紡、化纖;永康小五金;海寧皮革、服裝;余姚輕工模具;鄞縣服裝;奉化服飾、塑膠;慈溪魚鉤、長毛絨;嵊州領帶;諸暨店口的鋁塑復合管;大唐襪業;牌頭蚊香;義烏小商品;東陽木雕;椒江精細化工;溫嶺摩托車配件;路橋日雜百貨;玉環小農具;新昌膠囊;安吉轉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