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迎來發展良機
- 根據世貿組織《紡織品與服裝協定》的規定,從2005年1月1日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取消配額,紡織服裝產品可以自由進入任何市場。這個被業界稱為“后配額時代”的來臨,不僅對中國紡織服裝業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而且為中國縫制機械制造業帶來了無限商機。
我國是縫制機械生產大國
中國的縫紉機工業經歷了近一個世經的風風雨雨,如今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紀元,在世界縫制行業內展示著“中國制造”的競爭力。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也是產量最大的縫制機械生產國。全國現有各類縫制機械生產企業1000多家,其中整機生產企業300家左右,產品覆蓋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海關統計數據,從出口品種上看,今年1~10月,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整機出口額的增長率一直高于縫制機械出口量的增長率。
目前,我國的縫制機械工業已經具有相當規模,產品種類豐富,形成了既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又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生產體系。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縫紉機生產集中度明顯提高,以上海、浙江、陜西、天津、江蘇、廣東等六個主要產區為代表的區域結構趨于合理。
不少企業已走過“買圖紙生產,照樣機翻版”的初級消化吸收階段,開始自行研究開發,創新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產品。
經過多年的培育,行業已形成了以“標準”、“上工”等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一大批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快速壯大,成為中國縫制機械工業的中堅力量。
國產貨不再質低價廉
長期以來,行業內低價惡性競爭使企業削弱研發的資金和能力,降低向高端市場進軍的實力,市場陷入無序狀態。但近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變,縫紉機出口額的增長高于出口量的增長,說明出口單價有所回升。
縫制機械行業已經開始改變在國際上檔次低、數量多、價格便宜的形象,步入了以技術創新為主要特征的快速發展階段。企業在加大科技投入、樹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同時,由生產型向生產開發型轉變,產品由仿造向創造、由低價位向高附加值、由大批量單一品種向小批量多品種發展,為挑戰后配額時代的激烈競爭積蓄了能量。
據了解,全球60%的產品都是從中國銷往世界各地的。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在東南亞、巴西、印度等地區代理日本產品的經銷商市場已經很小,而飛躍、中捷等品牌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充滿了活力。
有一位經銷商很有感慨地說,國產縫紉機的整體質量與國外相比除機電一體化外,其他產品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了。他舉例說,有一家服裝企業想采購18臺包縫機,開始指明要某國外品牌的產品,在經銷商的極力勸說下他們要了8臺國產產品,使用后該企業覺得國產產品比國外的好,價格上又便宜很多。
中外企業同臺競技
隨著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將其縫制機械制造業轉移到中國,中外縫制機械同臺競技的格局日益凸顯。
世界著名的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如“重機”、“兄弟”、“飛馬”、“百福”等都在中國建立了合資或獨資企業。中國加入WTO后,更促進了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縫制機械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我國的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在科技創新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飛躍。
例如由蘇州市菀坪縫制設備公司自行研制開發的“寶佳”牌長臂曲折縫特種縫紉機,最近已通過了有關部門的鑒定,其中一項針桿垂直運動裝置獲國家專利。該公司也由此成為目前世界上惟一德國以外生產該產品的企業。據了解,以前,全球只有德國的一些一流的老牌縫紉機生產企業才有能力生產這種產品。
該公司從去年年初開始研制開發,年底投產后絕大部分產品都出口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且供不應求,打破了德國老牌縫紉機企業對長臂曲折縫特種縫紉機生產的全球壟斷。
與此同時,外企在華投資增資的步伐也正在加快。
日前,美國格柏科技公司舉辦了其領先科技中心(ATC)在上海的喬遷擴建盛典。作為世界級的縫制機械研發機構,格柏領先科技中心最早成立于2000年5月,此次擴建后,該中心還將成為格柏的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及上海銷售與服務運營中心。
業內專家認為,40年來發展首次不受配額限制將打破行業現有的平衡。近日,德國杜克普愛華公司和大連大富基縫紉機有限公司在上海舉行了合資項目簽約儀式。據悉,杜克普將自己與大富基的合作當作是開拓中國市場的第一步,而最終目標是成為中國縫紉機市場的領頭羊。
看來,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都在摩拳擦掌,為搶占后配額時代的大市場做積極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