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談北方縫制市場
三月底,北京國際縫制設備與輔料展就要在中國國際貿易中心開幕了,不少縫制設備企業、經銷商都非常看好今后的北京市場。凌宇信誠(北京)縫紉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義安把自己對北京及北方市場的看法向筆者娓娓道來。
楊義安的公司現在扎根于北京的士多寶縫紉機城,不過十多年來也走過了一條并不平坦的路。他1994年在北京創業, 3年后輾轉到廊坊地區,直到2004年6月才回到北京。他自己把這調侃為“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在過去,北京還是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服裝服飾以及相關產業,并沒有發展到較為理想的狀態,于是公司前往附近的廊坊,反而打開了適合自己的市場。
而現在為什么又回到北京呢?因為時代在變,市場在變。如今,河北正在形成一個圍繞著首都的“大北京經濟圈”,甚至有人預測,未來服裝業將占到北京經濟的60%-70%。在這個大經濟圈里,北京、天津、廊坊以生活、政治中心為主,保定以服裝業為主,張家口以旅游、生態業為主。楊義安認為,北京的五環以南包括周邊河北省的部分地區,將形成一個服裝業中心。今后不久的北京,就將同時擁有6個大型服裝市場。從總體上來看,現在的長三角經濟圈里,服裝服飾業“產在江、浙,賣在上海”,而北京就將在“大北京經濟圈”中扮演一個類似于上海的角色,這也正是公司決定回到北京發展的重要原因。他還認為,服裝業的發展動因,內部和外部的比例為2:8,出口對行業的拉升推動作用很大,而出口的紡織品加工,關鍵就是“棉、麻、毛”三個字。在北京規劃中的三小時經濟圈內,河北是我國產棉、棉紡的大省。只要再有意識地加強混紡能力,前景將一片光明。而這一地區的特點,又是“內外兼備”,唐山地區內銷多,天津外銷多。服裝企業總體上以中小規模為主。小規模未必做不出大市場。楊自己的公司,在廊坊已經有健全的網絡,20多個二級商,多年來的努力,靠配件帶動整機的經營策略,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市場。回到北京之后,他也并沒有放掉原來的市場。正契合了大北京經濟圈的精神,利用各方面的便利條件,在大范圍內做大市場。
圍繞著品牌開發、勞務短缺、配額取消等熱門話題,楊義安也談了頗多。他的公司本身就是通宇的經銷商,他是根據自己多年來的經驗選擇了一個品牌做。一方面,是出于他對這個品牌產品的認可度,并覺得該品牌在特種機的開發等方面適合北京、華北地區的縫紉機市場。另一方面,他的理念是這種專一模式使經銷商與生產商更容易形成合力,互相之間的關系更融洽。講到勞務短缺,楊總則提議要加強西部地區的開發,一直以來,西部地區相對而言比較封閉,觀念保守,人們不愿意出外打工。北方的企業要主動地去那里開拓,比如有規律的招工、開培訓學校等等,甚至可以把一部分生產基地遷往西部。配額盡管已經取消,但楊義安認為配額取消將帶來的是波浪式的推進,而不會是猛地上升或者猛地下降,所以相關行業的從業者應該對此保持一種理智的態度,以作出適合自身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