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行業打品牌要先懂品牌
品牌的建立是市場營銷中重要的一環,面對愈來愈同質化的產品,建立品牌是必由之路,因為品牌是產品價值的高度聚合。有業內人士直言,當前縫制設備行業還沒有一家企業有能力做到品牌營銷這一階段。但是小企業一樣可以做品牌,品牌就要從小做起。2003年縫紉機行業誕生了5家“中國名牌”企業,雖然有了“中國名牌”的稱號,但是也不能代表企業就擁有了品牌。隨著產業的發展,企業更加重視品牌建設,但努力打造品牌的同時先得認清品牌,了解品牌的作用。
如果歸納2004年行業內使用頻率最高的詞的話,那么一定是“品牌”這個詞。無論哪個企業都會把“品牌’,這兩個字放到較重要的位置,由此也能看出行業企業對品牌的迷戀。這種迷戀讓一些業內人士擔憂,做品牌是好事,但是眾多企業對品牌理解都各有千秋。沒有弄清品牌到底是什么就著手于做品牌,反映出本土中小企業經營思路不夠清晰,不夠諳熟市場運作規律,營銷成熟度較低,很容易在市場實踐中碰壁。沒有弄清國外資本大張旗鼓推廣其品牌的真實目的,就不知道如何同國外資本進行有效的競爭,更難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由于洋品牌不斷高舉品牌大旗進人中國市場,使國內市場由大眾消費向品牌消費的轉變趨勢越來越明顯。再加上各種客觀和主觀原因,本土行業內的中小企業又不能在很短時間內創建優秀的品牌,所以導致洋資本越來越主動,本土中小企業則日益被動,反敗為勝的成本也將越來越高。
品牌是什么?很簡單,品牌在形成之前是一種長期戰略投資,在形成之后是一種贏利手段。品牌的背后是“產品形象的定向原始積累”。沒有一系列叫得響的產品長期被消費者享用和市場檢驗,品牌形象根本無從樹立。也就是說,品牌的背后是系列產品的支撐,品牌成功的背后是成功的產品設計創新的支撐。國內縫制企業在品牌建立上可以說還在啟蒙階段,而像日本的重機、兄弟等國際著名品牌的樹立時間要早于國內縫制設備生產企業創建品牌的時間幾十年之多。而現在國內縫制設備生產企業看到的只是重機、兄弟已成的品牌,沒有追溯其艱難、耗資巨大的品牌建設過程,沒有探索其成功品牌背后的秘密,沒有弄清楚品牌是一種高額的、長期的戰略性投資,而誤認為做品牌是輕而易舉的,誤把戰略當戰術,誤把手段當目的,“品牌”就成了故弄玄虛的空話,不可能起到什么實際的效果。也會導致經營目標方向的錯位,大量資金打水漂,貽誤了市場竟爭的戰機。
更可怕的是,海外資本利用中國人對品牌的迷信,把本來作為戰略使用的品牌在中國直接作為戰術來使用,以征服中國消費者,如韓國的產品能夠迅速擴張,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例子。海外資本有實力也有條件這么干,但本土中小企業如果也把品牌當成戰術用,就會損失重大。這些中小企業沒有品牌,更沒做過品牌,那么拿什么當戰術呢?其最應該做的是將經營目標回歸到產品市場化設計上來,將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抓緊時間解決生存問題,腳踏實地的結合縫制設備市場的客觀特點,通過系列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漸漸培育起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