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出口名牌應從“內斂”做起
- 商務部日前公布了2005年至2006年度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名單。海爾、格力、廈華、格蘭仕、嘉陵、華為、中興、鄂爾多斯、三槍等190個國內出口名牌榜上有名。商務部對列入名單的品牌從研發設計、政府采購、境外投資、出國參展、廣告宣傳、整體推廣、國際營銷體系建設、貿易便利、金融保險、知識產權保護、公共信息服務等方面出臺綜合性的扶持政策。(3月22日,新京報)
此次活動無疑是商務部在我國年進出口總額突破萬億美元的背景下,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培育自主品牌,增強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努力實現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一項重要舉措。從這一角度來講,出口名牌的屬性更應是“外向型”的,更應是為我國企業樹立“門面”的一種“凱歌行動”。然而在筆者看來,受到扶持的這190個出口名牌首先應具有“內斂”的品質并保持下去,這種“內斂”品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次的內容。
首先,這些出口名牌應樹立“以質量贏得信譽,以效率爭得市場”的經營觀。隨著國際化經營環境的不斷改善,我國企業通過直接投資、跨國并購等形式開始了自己的“海外征途”。然而在很多時候,激情大于理性,很多企業重營銷策略輕產品質量,重規模擴張輕經營績效。這都不足為取。美國從來不評什么“名牌產品”,但創造的世界名牌不計其數,美國的中小企業有2500多萬家,占公司總數的99%,這些企業的規模都不大,但進入世界500強的卻數不勝數。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懂得,真正出口名牌應該“沉得下去”,將重心將在質量和效率上。
其次,應保持與國內兄弟企業的“親緣關系”。190個出口名牌的“上榜”是很艱辛的,因為是在商務部充分調研、層層審核中“艱難勝出”的。評選的過程或許是一次“競爭”,但是,必須明確國家此次扶持出口名牌的意圖是讓名牌由點帶面促進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深入進行。因此,被扶持企業與同行業兄弟企業的關系確切來講應用“競合”或“親緣”來形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中小民營企業近些年來顯示出極強的競爭力,其平均規模不大,但其創新性與開拓性很強,因此,受扶持的出口名牌特別是民營名牌更應給國內廣大中小民企樹立典范。
再次,行業自律應成為出口名牌開拓省外市場的“必修課”之一。 隨著全球貿易壁壘的增多,加上我國企業出口的無序與惡性競爭,我國企業遭遇反傾銷或技術貿易壁壘現象非常突出,造成了嚴重損失。這其中固然存在一些國家“故意設障”的情況發生,然而我國企業能否自律應該說是應深刻反省的“內因”。特別對于目前受扶持的出口名牌,更應在行業協會、商會的導引下嚴格自律。值得欣慰的是,我國企業自律意識不斷增強。如紡織行業,目前已有幾十家中國最有影響的出口紡織企業、出口服裝企業主動向商務部提出愿意采取行業自律的辦法,在全球紡織品一體化后,對本行業的產品質量做出規定,互相協調。
打造出口名牌,從鑄造“內斂”品質入手。這就像我國的一句古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內斂”能避免名牌產品外強中干的危險傾向,能真正給我國企業提供跨國經營的優秀藍本。當然,光靠出口企業的自我約束是遠遠不夠的,行業協會也應發揮積極的協調與規劃作用,而政府更應轉變職能,一方面要將出口名牌建設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推動建立穩定、全面的政策支持體系,以名牌為紐帶配置資源。另一方面應注重國內小企業的法律保障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特別應重視中小民營企業的能動作用,謹防競爭環境的變相傾斜與不公,因為他們是最有活力與潛力成為我國“后WTO時代”更強更優出口名牌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