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裝進發 銅陵市服裝工業沖出低谷
銅陵日報3月24日訊 我市服裝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市服裝工業開始起步,在其發展過程中,曾創立了“鳳丹”、“英路”品牌襯衫,也曾上西服生產線項目,但由于各種原因,服裝加工業錯失發展機遇期。到2001年,全市服裝工業能維持簡單再生產的企業僅有4家,從業人員500人,平縫機300臺,固定資產不到500萬元,年銷售收入1500萬元。服裝工業長期在低谷徘徊。
2001年,市委市政府出臺優惠政策,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服裝工業被作為首要扶持產業。自那時起,外來投資者、本市掌握營銷網絡或擁有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投資者紛紛投資該產業,民營中、小服裝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截至2004年底,我市服裝企業有31家,初步具備集群雛形,擁有平縫機和專機5000多臺套,固定資產8000多萬元,安排就業4500人;年加工各類服裝2000多萬件套,實現銷售收入突破3億元,年創外匯3000萬美元。重要的是,在這30多家企業中,絕大部分擁有自己的外銷網絡,市場適應能力較強;技術起點也較高,相當一部分企業有了研發部門,具有設計、制版、培訓職工和應變不同需求的能力,出口配額的取消對其擴大再生產如虎添翼。制約因素亟待解決
據市經貿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服裝工業要加快發展,在工業經濟中占據一席之地,需要解決幾個制約因素:
首先要解決有集群雛形而無集聚效應的問題。我市30多家服裝企業規模小、分布散,相互之間協作性較差。全市服裝企業2004年所創產值還不足沿海一家企業的產值,無龍頭企業帶動,實現規模經濟效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許多企業由于資金短缺,大都是租用有關廢棄廠房生產,分布在全市各個角落,企業之間缺少信息溝通,孤軍奮戰的多;在這些企業之間也存在外銷渠道雷同問題,不時出現爭定單而相互殺價,減少利潤空間;企業各自為政,原本可以串用的專用設備卻每家必備,設備利用率低,這一切造成了服裝企業之間無法形成集聚效應。
其次要解決貼牌生產的低競爭力問題。除“五松山”、“鳳丹”商標外,我市服裝企業再也找不到自主品牌了,絕大多數企業均從事來樣、來料加工的貼牌生產,也就是僅僅維持簡單再生產,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不到發揮,企業的創新意識不高。貼牌生產是建立在勞動力的低工資基礎之上,隨著產業的進一步梯次轉移,有的企業連生存也堪虞。提升競爭力已成為我市服裝企業的當務之急。
再次要解決彌補市場空白、利用我市優勢資源問題。據有關市場專家預測,隨著人們對針織服裝的消費偏好逐步增加,未來針織型服裝將逐步流行,市場份額將占三成以上,而在這方面我市至今還沒有一家企業涉足針織服裝業。此外,我市苧麻、亞麻特殊面料質量上乘,產量大,但這一優勢資源一直沒有被充分利用。拉長產業鏈,利用自有原材料的優勢,變特色面料出口為服裝加工出口,這一點值得關注。搶抓機遇加速擴張
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服裝工業發展已到了加速擴張的時期,市政府應有強有力的措施加以推進。一是盡快建設服裝加工園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讓眾多中、小企業在空間集聚,有利于溝通信息,提高協作力度;二是引導服裝企業成立自律性行業協會,對內搞好分工協作、避免惡性競爭,對外形成聯合體,抵御市場風險;三是開展有目的的招商活動,利用產業的梯次轉移,吸引有實力的服裝企業落戶銅陵,做大做強本市的服裝工業,將原料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四是未雨綢繆,做好與服裝工業相關聯的產業發展規劃,如布匹印染、各類紡織、交通運輸以及為服裝企業配套的各種輔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