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市場“韓風”陣陣吹醒春困人
- 3月上海吹“韓風”。在世貿商城舉辦、26日剛剛落幕的“2005韓國時裝紡織品博覽會”上,韓國服裝吸引了中國的客商和普通消費者。博覽會為期三天,結果是人氣保持了三天的旺盛,足見中國市場對韓國服裝的興趣。記者還從韓國纖維產業聯合會了解到,近年來,進入中國市場的韓國服裝迅速增多,進軍中國市場的韓國品牌已達60多個,而且一半以上是在近兩年內進入中國市場的,僅2004年,中國市場就新增22個韓國服裝品牌。
“回潮”往往更洶涌
追溯起來,韓國服裝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開始活躍中國市場。1996年,韓國“新世界百貨店”在上海浦東第一八佰伴租借一層,銷售韓國20多個頂級品牌產品,引起了中國對韓國服裝界的關注。但由于金融危機,韓國服裝企業在中國業務幾乎完全中斷,本已加速的中國市場開發突然發生變化,導致了之后三四年的斷層。再后來,隨著韓國電視劇、韓國明星的走紅,韓國服裝再度流入中國,但其中大多為從漢城東大門服裝批發市場過來相對低廉的“攤貨”,吸引的是中國都市中那些愛“翻花頭”的小女生。
韓國的品牌服裝較有規模地進入中國,應該是近一兩年的事。它們定位中高端市場,逐步滲透上海知名的大商場。韓國三星、LG等大集團麾下的許多服裝品牌已基本上到中國“集結報到”,中小服裝企業也隨風而動。百聯集團百貨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國定透露:近來每天都會有兩三家韓國服裝品牌前來和他們聯絡洽談進店事宜。目前在上海,幾乎每一家大商場里都有韓國品牌的蹤影。東方商廈里走一圈,就可看到“金狐貍”、“佳樂喜”、“黃金熊”、“EXR”、“衣戀”、“ILC”、“柯蘿芭”、“KARRA”等十多個韓國品牌。
“可愛”帶來的價值
在國際時裝界,韓國服裝還算不上頂級行列,但是在上海的商場里我們發現,韓國品牌服裝的售價卻不低,一件衣服上千元的比較常見。可就是這樣的定價,不少韓國品牌的銷路依然不差,尤其是韓國的女裝和高爾夫服裝。東方商廈高檔高爾夫品牌中,韓國牌子就有五六個,像“金狐貍”高爾夫品牌在東方商廈的展區占地不過三四十平方米,一年的銷售額已突破一千萬元。
韓國服裝受中國市場歡迎,首先源于韓劇的影響。韓國人向來注重臉面,對穿著一點也不馬虎,韓劇里俊男倩女個個穿著精致帥氣,讓中國的年輕人大受感染。同時,通過開發高科技和建立高級時裝高附加值生產體系,韓國正逐漸成為世界纖維大國,尤其是在化纖新技術開發方面有優勢。據說現在法國、意大利、日本等服裝強國都向韓國進口面料。除了面料好、做工精外,韓國服裝的設計比較突出人體曲線美,風格也比較符合中國年輕人的審美情趣,比如韓國女裝在休閑之余通常帶有明顯的淑女風格,胸口配上小巧的胸花或蝴蝶結,干練的裝束中透出恬靜和可愛,時尚卻不另類,緊貼潮流但又不過分,服裝版型尺碼也比歐美的品牌更貼近中國顧客,文化的共通性,很容易使中國消費者產生共鳴。
“換防”引出的思考
就在中國市場“韓流”涌動的同時,中國服裝出口韓國的勢頭也很強勁。近年來中國對韓出口服裝在韓國服裝進口中所占份額已超過70%,并成為中國對韓出口單項商品中金額最大的出口產品,中國服裝和韓國服裝似乎形成了“換防”。不過,中國出口韓國服裝主要還是中低價和OEM產品,和高舉品牌沖進中國市場的韓國品牌比,還是略遜一籌。
中國服裝市場“韓風”陣陣,對中國企業是種警示。中國服裝協會有關負責人稱,中國多數服裝企業不注重研究消費者的身材和體形,因為他們嫌花費人力物力多,生產過程繁瑣,但這樣做的結果卻是使自己的品牌與精致無緣。僅這一點對照韓國服裝,就顯出了中國企業的差距。
據韓國纖維產業聯合會透露,去年韓國纖維類產品的出口總額為152億美元,其中對中國的出口額達到27.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8.2%。由于韓國經濟增速減緩以及服裝業已發展至成熟階段,韓國市場需求不旺,再加上人工費用不斷上漲,技術工人不足等原因,核算成本上揚,而中國加工成本低,市場潛力大,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接下來韓國服裝拓展中國市場的步伐會越來越大,并會采取直接生產、委托加工、連鎖經營等形式多樣的經營模式。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服裝企業應該怎樣應對呢?專家指出:韓國服裝有很多優勢,而中國服裝也有長處,比如棉織品、絲綢服裝等等,中韓兩國企業應更好地進行交流,盡早形成互利互補的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