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資縫制設備 與服裝產業共繁榮
互補雙贏 水乳交融
到目前為止,中國臺灣省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占臺灣對外投資的40%,大陸已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20年來,對大陸的貿易順差令臺灣經濟獲益匪淺。據統計,截至2004年10月底,大陸累計批準臺資項目6.34萬個,實際使用臺資393億美元。如加上臺商經第三地轉投資,實際使用臺資超過600億美元。現如今,已有30多萬臺灣人生活在上海,而單在寧波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旗下登記的臺資企業就逾干家。
臺灣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許嘉棟年初時也曾表示,臺灣上、中、下游產業集體向大陸轉移,確實對臺灣產業形成競爭威脅。但是,兩岸也在走向價值鏈分工,形成互補關系,也就是制造中心移向大陸,而臺灣則作為研發、設計、行銷與資金調度中心。依照經濟學上“比較利益”原則,中國臺灣與大陸可以各自尋求具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形成互補關系。如此,不但有利于臺灣產業界掌握大陸市場的商機,而且也有利于臺灣吸引外資,是臺灣經濟的轉機。大陸有可靠的投資保障,因此,臺灣產業向大陸的轉移、投資不僅沒有所謂“失血”的問題,投資祖國大陸應該是“雙贏”的。
品質上乘 別開生面
中國臺灣的縫紉機生產業興起于上個世紀60年代。到了80年代,中國臺灣即成為世界上生產、出口縫紉機最多的地區之一。伴隨本地成衣業的外移和外資的進入,臺灣縫紉機一方面注入了美、日等國的先進技術,一方面也必須尋求自主產品新的定位和市場。
以高林機電(1997年人駐深圳,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單位)、啟翔針車(1995年入駐上海,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單位)等為代表的臺資縫紉機生產企業主要集中于大陸粵、閩及江浙滬地區。其產品在海內外享有相當的知名度,“金輪”、“銀箭”、“白金”牌縫紉機以至“耀瀚”的零件、“于奇”的螺絲,無論在設備制造業還是服裝生產業都獲得了充分的肯定。設備生產業界專家評價:主體臺資企業生產的縫制設備在產品檔次上位列中、高端,信譽、服務良好。
據了解,幾乎所有的臺資企業都有在臺背景,要么生產歷史悠久,要么掌握主打產品的專利,所以企業的起點高、產能有一定規模。從一定意義上說,臺資企業在技術上比大陸民營企業更早而直接地吸收了外國知名品牌的技藝精髓,因而相對說來有其順勢發展的潛力。此外,受原在臺資源的限制,或即便來
大陸興辦新廠,臺資企業也大多沒有生產規模的盲目擴張,因而在資金、經營等方面為產品質量的穩定與提高提供了保障。最后,成熟的經營手段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形成的企業形象,滲透于企業和產品的文化色澤只有在市場的陽光下才交映生輝,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卻難以模仿。
這幾點,也正是臺資企業產品能夠以其優秀的性價比有自己穩固的市場的主要原因。
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
在CISMA2004期間,臺資企業以樸素持重又不失清新的形象在2號館獨領風騷。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既有如記者以“‘金輪’滾滾”所描述的大企業陣容、歐西瑪的大型設備,也有銀箭、富山、白金等品牌縫紉機的精巧,還有瑩冀的旋梭和自行開發的多功能輔助器……
在大陸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廣闊市場之中,臺資企業以十年的時間贏得了屬刁:自己的空間,并與大陸企業相互融合。如今,在資源、技術和人才等多方面形成互補,并最終形成了合力,共同為支持祖國的服裝設計與生產履行份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