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機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過去是歷史,是原點軌跡的追憶;現在是事實,是瞬間畫面的定格;未來是理想,是宏偉藍圖的描述。
“縫紉機”是我們習慣的稱呼。這一概念在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中不斷被放大、充實,至今已被賦予了更新、更廣的內涵。“縫制機械”是指在縫、制產品過程中的相關機械,其中,縫紉機是主體。
縫制機械的過去、現在我們基本了解,未來又該是怎樣?讓我們打開歷史的畫卷,回憶、總結和反思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歷程,展開對未來深深的思考。 過去——縫機業走過不平路 縫紉機主要用在服裝、箱包、皮革、制鞋行業,現在在家具、家庭裝飾、汽車、軍事、體育、化工、運輸等產業領域也得到了普遍應用。
據考證,縫紉機的發明在1790年,至今已有215年的歷史。之后,經過不斷變更、改進和提高,形成了很多種類,據統計,目前縫紉機的品種已經發展到6000多種。
有大家知道的家庭用縫紉機,其中分普通家用縫紉機、多功能家用縫紉機、小包縫機、小繃縫機和家庭電腦繡花機;工業用縫紉機中除了大家熟悉的平縫、包縫、繃縫三大系列外,有雙針機、多針機、鏈縫機、曲折縫、釘扣、鎖眼、套結縫紉機;有暗縫、卷接、封包、珠邊、地毯包邊機;有各種單頭、單頭多針、多頭刺繡機、帽繡機、簇絨機、絎縫機;有自動控制的開袋機、花樣機、仿形縫紉機、自動組合縫紉機;有厚料用帆布機、加長厚料縫紉機;有制鞋用的绱鞋機、內線機、高臺縫紉機。還有些特殊用途的上袖機、褲耳縫紉機、襪頭縫縫紉機、裘皮拼接機、皮革滾邊機、尼龍拉鏈排齒機、寬緊帶縫紉機、打褶縫紉機等等。最早出現的縫紉機中還有草帽機、補鞋機、鞋底機等等。在上個世紀60年代,還出現過縫羽毛球用的縫紉機、自行車胎縫合機、水稻拉線紙縫紉機和醫療手術用的縫合縫紉機。
縫紉機的發明給人類社會進步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人曾對此做出這樣的評價:縫紉機是發明農用鋤具之后對人類貢獻極大的又一次發明。在縫紉機發展史上,有幾位發明、完善、推廣的人士值得一提:
第一位是英國人Thomas Saint(托馬斯·山特),第一臺縫制機械的發明者。在1790年,他用機械來模仿替代手工縫制的過程,制造出第一臺縫制皮鞋的縫紉機。當時因沒有縫制機械制造的記錄,他的專利被歸在紡織機械的專利庫內被人疏忽了83年,后來這臺機器經過復制,曾在1878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示。
第二位是法國人Bartfelemy Thmonner(蒂莫尼亞),他是裁縫出身的縫紉機設計發明家,他發明制作了80臺機器,供巴黎陸軍軍服廠使用。為此,一些工人失去了就業機會,在當時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一群工人將機器搗毀,他居住的房屋兩度被焚,他本人受到巨大的威脅而逃離。但是蒂莫尼亞并不灰心,繼續從事他的研究發明,制造出更高轉速的縫紉機。法國政府為了紀念這位優秀的發明家,特地發行了一枚郵票,上面有他的半身像和他發明的縫紉機。
第三位是美國人Merritt Singer(梅薩特·勝家),是一位機械工人。他看到朋友在研究縫紉機后自己也產生了興趣,于是一發而不可收。他綜合了各種發明和專利技術,使縫紉機的結構更加完善。1851年,他規范定型縫紉機的機型,開始建立縫紉機制造工廠,開辦縫紉示范中心,并在世界各地設立縫紉機銷售分公司,縫紉機就此從美國走向了世界。 縫紉機究竟何時進入我國,還有待于專家的考證。美國為了打開日本的口岸,曾將縫紉機作為禮品贈送給日本的將軍。1860年,日本人去美國考察,也從美國帶回了縫紉機。據了解,縫紉機正式批量進入日本還是在1900年。中國在19世紀末,已經有了縫紉機,開始也是通過贈送方式舶來的。但縫紉機作為商品批量出現,也在此后不長的時間。1905年上海開設了縫紉機維修商店,制作一些簡單的零部件。從時間段上分,20世紀上半葉是縫紉機在我國的萌芽時期,下半個世紀是發展期。 上半個世紀,上海、天津、廣州、蘇州、青島等地都相繼開設了一些縫紉機商行,主要以服務為主,提供維修和配件,之后陸續出現了一些制造工廠。
中國縫紉機制造業的前輩們,為了建立自己的民族工業,嘔心瀝血,艱苦創業。由于當時的歷史背景、政治環境和技術條件的限制,民族企業無法與美國公司抗爭,也難以得到發展,到1949年產量僅4000臺,從業人員500來人。(下接E94版)進入下半個世紀,中國縫紉機工業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具備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形成了快速發展的態勢。50年代末,國家輕工業部對家用縫紉機實行了制造技術的通用化、標準化。統一圖紙,提高零部件的互換性,統一質量檢測標準,使縫紉機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基本滿足市場需求,縫紉機成為當時著名的“三大件”之一。
到1982年,家用縫紉機的產量為1240萬臺,達到歷史的頂峰。但是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在家用縫紉機市場趨于飽和的狀態下,必須加快產品結構的調整,由家用縫紉機向工業用縫紉機轉變。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期,縫制機械行業自覺或不自覺地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進行了大規模的結構調整。不少國有的家用縫紉機制造企業關、停、并、轉,一些地方民營的企業開始崛起,家用縫紉機的產量下降,工業縫紉機的比重增加。一部分企業開始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外資企業也開始進入中國,整個產業結構,包括地區結構、企業結構、技術結構和品種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了90年代,經過一番調整,新的骨干力量逐步形成,企業管理水平、技術開發、品種質量、加工設備、企業文化等的綜合競爭能力不斷提升,整個行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期。從縫紉機最早進入中國,至此歷時整整100年。 現 在——機遇與挑戰并存 進入新世紀后,由于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加入WTO,服裝配額取消等因素,縫制機械作為服裝等產業鏈中重要環節,又遇上了一個前所未有良好發展機遇。連續5年中,市場多次出現“火爆”的局面,產品供不應求,使本要通過一段初期原始積累才能發展的企業,越過了這一“痛苦”的階段,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企業增長的幅度連續以二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增長,一些骨干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管理不斷完善,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力度不斷增強,質量進一步提高。先進的現代化加工設備得到廣泛的應用,機電一體化和高附價值產品比重迅速增加,部分產品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高速平縫機、高速包縫機及一部分電腦控制的縫制機械產品完全可以替代進口。 據統計,我國現有縫制機械整機制造企業約有400多家,其中,四家企業成為上市公司,有五家企業:“標準”、“上工”、“飛躍”、“中捷”、“寶石”被評為“中國名牌”。還有1000多家零部件生產企業,總產值在280多億元,產量在1400萬臺左右,品種已有上千種,年出口創匯8.2億美元,出口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快速發展中,行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核心技術還不在我們手中,人才短缺,品種與檔次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著一定的差距,市場還有待于進一步規范等。但是,不可否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縫制機械制造大國,并正在設定“強國”之路的目標,一步步地向前邁進。
未 來——科技引領行業發展 下游產業的需要是行業的方向縫制機械是服裝、皮革等下游產業的加工裝備,其發展是隨著下游產業發展而發展,縫制機械發展的源泉、產品開發的思路都來源于下游產業。那么,下游企業在考慮什么?這是縫制機械行業首先要關心的。我想,下游產業的老總們都在考慮:如何擴大國際合作,提升國際競爭力;如何注入時尚、流行的元素,加快新品設計與開發;如何創建著名品牌,提高市場的知名度;如何建立快速反應系統,減少輔助作業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如何解決人力資源短缺,提高自動化程度;如何保證安全的交貨期,提高企業的誠信度;如何“以人為本”,使勞動者有一個良好安全的作業環境等。
總之,在市場、質量、管理、成本、降耗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這些,也就是縫制機械行業要為下游產業服務的內容。 有了內容,也就有了目標。作為縫制機械行業的研發技術人員,必須結合行業的特點,開發出適合下游產業需要的產品,也就是市場有需求的產品。 縫機發展的機械要素縫制機械的特性是兩個要素和四大機構。就產品的結構而言,形成線跡是縫紉機工作的目的。縫制機械發展歷史也就從線跡開始。 線和布這兩大要素的結合產生線跡。目前的線跡按形狀分有鎖式、鏈式、包邊、繃縫、安全縫和仿手工線跡等。根據縫線數量又可以劃分出很多種類的線跡,有單線、雙線、三線、四線、五線等,最多有九線。國際縫制機械標準化組織為此制定了國際標準,我國國家標準GB4514-84規定的線跡分為6大類,共88種。 線跡的形成依靠各種梭類和彎針以及相關聯的機構的組合運動。總體來說,關系到四大機構的運動。除了刺布機構和鉤線機構以外,還有送布機構和挑線、緊線機構。布和面料柔軟難以駕馭的,要在縫紉過程中保持布料的平穩不起皺以形成正常的線跡,必須有正常的伺服系統,這樣就產生了各類送布機構。有差動送布,有二同步送布、三同步送布,有送布牙送布、壓腳送布、針送布和滾輪送布等等。在送布的同時要把線收緊,這就產生了挑線、緊線機構,有凸輪挑線、連桿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