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國十大服裝名城之一
- 服飾是經濟、科技的結晶,更是文化的結晶。具有文化特征的地域品牌,具有個性文化的服裝名城,才更具有征服市場的迷人魅力。
深圳依托珠江三角洲大經濟區,和周邊地區共享產業聚集優勢。深圳的中高檔時裝,虎門的中低檔成衣、中山的休閑裝、佛山的童裝、普寧的布料、廣州和虎門的物流構成了較為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鏈,成為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并立的紡織服裝優勢聚集的產業帶。毗鄰香港,是發展服裝業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信息靈敏、交通便捷,使深圳易于通過香港及時了解國際服裝款式、色彩、面料及國際服裝市場的變化動態,設計生產融中外理念于一體的最新服裝款式。其中高檔女裝在設計理念、款式創新、面料選用、加工工藝、市場行銷等方面已經具有明顯優勢,以總量大、品種全、款式新、面料好、做工精、質地優等特點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得到國內外許多大中城市消費者的青睞。"安莉芳"、"桑迪絲"、"迪絲平"、"紳浪"、"菲妮迪"、"衡韻"等一批品牌,已具有一定的全國知名度,并形成了市場快速擴張態勢。
在中國服裝行業“雙百強"企業行列中,深圳服裝企業就占有3席。深圳的服裝企業除了少數國有企業外,絕大多數為"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他們從起步始就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和國際接軌早。國有企業政企分開徹底,民營企業政府干預少,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工藝、行銷和管理經驗,運行機制靈活,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強,滿足了服裝業自由競爭的需要。
自1980年深圳特區成立以來,深圳服裝工業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在對外出口的拉動下,逐步形成了產業聚集優勢。截至2003年,深圳服裝企業已經發展到3,000余家,其中品牌服裝企業600多家,從業人員30多萬人,全市服裝工業實現工業產值400多億元人民幣,服裝出口值30多億美元。
由于深圳服裝長期以外銷為主,而外銷產品對品質的要求又比較高,外向型服裝生產企業基本上是嚴格按照國際品質體系標準進行生產加工。目前,產值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規模企業(30余家)50%左右通過或正在通過不同的國際品質體系認證。而且擁有比較好的紡織服裝設備,總體技術水準和加工設備水準在國內居領先地位。
但如何利用其優勢,迅速搶占海內外服裝市場的制高點,如何形成具有自己個性特色,又能與國際時尚接軌的服裝產業文化,如何將深圳的服裝企業組建成真正意義上的聯合艦隊等等,對在改革開放中發展方興未艾的深圳服裝產業來說,仍是一些艱巨的課題。
要想盡快從"加工型"的產業模式中走出來,深圳服裝業還需變服裝產業優勢為區域品牌優勢,變加工優勢為品牌發展優勢,變信息優勢為市場經營優勢,向知識型、創新型、品牌型方向發展。
深圳市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行業管理組織-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目前協會的會員單位涵蓋了80%的品牌服裝企業。協會一直不遺余力地組織、協助企業積極開辟國內外市場。除了每年組織企業參加各種服裝博覽會、交易會之外,還成功地舉辦了專業的服裝交易會-"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2004年7月是第四屆,規模和文件次已經名列國內同類展會前茅。
深圳市政府在剛剛出臺的<深圳市紡織服裝產業結構調整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對深圳服裝產業的改造提升步伐。2005年品牌服裝企業由現在占服裝企業總數的20%提高到30%,爭取使深圳成為區域性的在國內外有相當知名度的服裝設計、生產、加工、銷售中心。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市政府于去年出資籌建了服裝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深圳市服裝研究開發中心",并積極籌備建立一個集服裝高新技術及產品研發、服裝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展示銷售、專業人才培訓為一體的名牌服裝產業園(已開工建設)。
去年6月30日CEPA的簽署標志著香港與內地經濟走上一體化進程。這對于深圳服裝業來說又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為了迎接CEPA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吸引更多的香港服務機構為深圳服裝業服務,深圳服裝協會正積極籌備建立一個集服裝的展示、設計、行銷管理、博物館、信息中心、圖書閱覽、文化活動以及專業人才培訓、交流研討、商務辦公為一體的深港服裝會館。
這些都將為服裝企業創造一種良好的運營環境和服裝文化氛圍,大幅度地提升服裝企業甚至整個服裝業的核心競爭力,強力推進深圳服裝產業的發展,使深圳成為服裝消費、貿易、信息發布的名城,成為全國進行各種服裝設計文化展示與品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