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路易:在中國尋找RFID的春天
- 本報記者沈娟發自上海
技術的實用性是一個方面,但是對于新技術的追求是另外一個方面。新技術的發展一定會簡化人們的生活,這是人們需要的,所以人們的接受只是時間問題
RFID(無線射頻識別),盡管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是對于讓·路易——這個年過半百的法國科學家來說,RFID的研發和市場應用的推廣,已經給了他11年的喜怒哀愁。
JLH實驗室設在中國,以路易的名字命名,路易11年來研究RFID的所有成果和專利都帶到了這里,實驗室由中國公司全資投入。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RFID研究水平就這樣走到了世界最前沿。
路易在上海的辦公室非常“中國”,中式的辦公桌,中式的書柜,中式的茶幾,墻上中式的刀架和書柜上好幾排士兵的小模型隱隱透露出路易的斗志。
和想象中浪漫自由的法國人不太一樣,路易更像一個嚴謹的、不茍言笑的科學家,只有擺弄他那些實驗設備的時候,路易才將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他撫摸著每一臺機器,講述著它們的來歷和作用,那些對記者來說面無表情、長相或普通或怪異的機器,在路易的眼里,個個都是他的寶貝兒子。11年
2000年之后,RFID技術盡管受到很多業界人士和大公司的推崇,但是由于標簽成本過高和標準不統一等問題的存在,使RFID的生存在全世界仍然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2005年1月1日起,沃爾瑪成為RFID技術先行者,要求其全球前100家供應商使用RFID電子標簽。很大程度上,這被看作是RFID技術開辟一個新時代的標志。
而路易對于RFID技術的癡迷已經持續了11年。
1994年,完全從興趣出發,路易自己研發出一套RFID系統,從此踏上了RFID征程。
“11年前,RFID只是人們相互討論的一種概念。我的研究完全是興趣所向,不是為了任何公司或者商業的目的。”路易告訴記者。
一個技術的追求者,很清醒地意識到了RFID的革命性地位。
“RFID領域的革命性就在于信息可以直接和物體發生聯系,物體自身信息可以直接被閱讀。此前,電腦是完成了信息的集成,但是如果需要確保信息的可靠性,就需要很多臺電腦相連,由此,成本就會上升。RFID則可以革命性地解決這個問題。”路易很努力地解釋。
盡管路易可能試圖用最簡單淺顯的語言來講述RFID,但對一般人來說,路易的這些言論也許仍然有些晦澀。孤獨的滋味
11年來,作為在RFID領域頂級科學家,路易在這條道路上深切地嘗到了孤獨的滋味。
2001年,路易為著名服裝品牌貝納通設計了一套完整的RFID解決方案,方案由當時路易所在的意大利ID實驗室提出,獲得了貝納通公司的認可,盡管該方案的系統已經基本實現,但由于消費者中反對聲異常強烈,貝納通最終放棄了這項計劃。
盡管這個方案是2001年的事情,但是在今天看來,這仍然是一個相當超前的計劃。
路易要在貝納通的每一件衣物上都加上RFID芯片,該芯片不僅可以幫助物品在物流運輸過程中完成系統識別,它甚至可以識別衣物的清潔程度等各種情況。當衣物直接放置在擁有識別能力的洗衣機中,衣物可以自行確定洗滌的時間和放置洗滌劑的多少,完成整個清洗過程。
這個聽起來像未來世界的故事就是路易希望2001年在貝納通實現的計劃,但也許真的太超前了,反對者最終否決了路易的計劃。反對者最擔心的是,一件帶有芯片的衣服可能會因為輻射而對身體機能造成影響。
說到這里,路易掏出自己的手機,重重地拍在桌子上,“現在人人都有手機,手機中也有芯片,但是人們似乎并不擔心這個輻射。”50多歲的路易孩子氣地說。
“您不覺得是因為您的想法太超前了嗎?也許,人們現在并不需要這些。”記者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是人們需要的技術。”路易的語氣中非常堅定,“技術的實用性是一個方面,但是對于新技術的追求是另外一個方面。新技術的發展一定會簡化人們的生活,這是人們需要的,所以人們的接受只是時間問題。”
盡管遭遇挫敗,但路易似乎越戰越勇。到中國尋找春天
到中國來,是因為路易相信RFID可以在中國尋找到春天。
貝納通計劃失敗之后,路易碰到了兩位中國的年輕人,年輕人去尋找高科技項目的投資,路易則在謀劃著如何讓他的RFID重現生機。
一拍即合,年輕人在中國的企業成為了路易在中國實驗室的投資方。就這樣,路易結束了在意大利的實驗室,帶著自己所有的專利,來到了中國。
“我花了很長時間思考要不要來中國,中國是一個全新的市場,我需要開始全新的生活。”路易的這個決定并不輕松,盡管還是從事自己摯愛的領域,但是他要從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選擇重新開始。此前,路易從未到過中國。來中國將近一年的路易發現他的選擇并沒有錯。
不僅是對上海這座城市震驚,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的電子工業水平,路易也非常驚訝。“我來中國后,對中國的行業水平摸了個底,發現RFID在中國研發和生產都沒有問題。”路易說。
“那到底還需要多長時間RFID才能真正得到廣泛應用呢?”
“應該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了。”路易的愿望美好而天真。
“現在迅猛發展的苗頭已經存在,在全世界,越來越多的新一代身份證已經在芯片中加入了芯片;在意大利,高速公路系統已經開始應用RFID;在中國,我們實驗室正在打算與中國頂級白酒企業五糧液集團合作,在防偽技術中加入RFID。”來中國一年不到的路易顯得很樂觀。“中國有這么龐大的人口,中國身份證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中國已經開始換二代身份證了,但并不會使用RFID啊。”對于記者的心急,路易笑著解釋說:“我們的目標不是二代,也許是三代或者四代。”
讓記者始終疑惑的是,即使是技術領先,路易難道不擔心在中國的實驗室會讓他失去全球最先進的技術和市場嗎?
“我在RFID領域研究了11年之久,這個行業內全球只有很少幾個頂尖的科學家,我們的研究是同步的,另一方面,在國外這么多年的經驗使我和一些大公司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這很重要,我也不擔心;而且,不可否認,在中國實驗室的成本必定要低一些,這可以作為優勢。”路易一點也不擔心他在中國會落后于世界。
3月,路易帶著自己在中國研發的技術去了德國的Cebit展會,讓路易相當自豪的是,他們把無線射頻的識別范圍擴大到了6米,而世界上還只有他們能做到這個極限。
路易的行程仍然在全世界忙碌著。從德國回來,路易緊接著要處理日本、阿拉伯的合作項目;4月,他要去一次意大利,與頂級品牌PRADA的合作他正在談;5月上海的Cebit展會,路易說,那是他們的產品首次在中國全部亮相。
對于實驗室在中國的發展,路易的想法更加海闊天空:如果實驗室的產品有足夠多的訂單,就要在中國建自己的芯片工廠,把標簽制造中的一些工藝拿到中國來做,他認為成本可以減少一半。
一個巨大的市場,一個巨大的芯片工廠,似乎很遠,路易說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實現,但他正在想、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努力讓這些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