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效應”的利弊
很多經營者在用人時都懂得利用“鯰魚效應”,通過不斷地引進人才進一步激活人才,為企業創造有序的人才競爭環境。但它不是絕對的真理,它的運用也有“度”的限制。
據說,挪威人捕沙丁魚,抵港時如果魚仍然活著,賣價就會高出許多,所以漁民們千方百計想讓魚活著返港。但種種努力都告失敗,而有一艘船卻總能帶著活沙丁魚回到港內。原來,船長在魚槽里放進了一條鲇魚,由于環境陌生,鲇魚自然會四處游動,到處挑起事端。而大量沙丁魚發現多了一個“異己分子”,自然也會緊張起來,加劇運動。于是,一條條活蹦亂跳的沙丁魚被運回了漁港。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鲇魚效應”。
“鲇魚效應”在管理心理學中說明了人員流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員流動對個人和群體都將產生積極的心理影響。對于個人來講,人員流動有助于激發人的干勁和潛力。一個人老是局限在一個單位,難免閉目塞聽,思想僵化,盲目自滿,長期停留在一個水平上。流動則會逼人開創新局面,做出新的成績。許多人都是帶著開拓精神流動到另一個單位去的,到了新單位以后往往會大顯身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對于群體來說,人員流動有助于激發群體成員的活力和競爭意識,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一個單位如果人員長期固定,就少了新鮮感和活力,容易產生惰性。一些經銷商也向記者反映了這樣的問題:招來的員工培養了一年半載,但始終成績平平,讓管理者感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那么何不加入一些“鯰魚”呢?
在日常工作中制造一種緊張空氣,自然就生機勃勃了。如果這些人的積極性還是調動不起來,那么再炒他們的魷魚也不遲。“鲇魚效應”給我們的企業打破傳統的用人觀念大有啟迪意義。
但理論并不是絕對的。不難看出,“鯰魚效應”的激勵作用在于企業出現了員工不思進取的普遍現象。如果恰恰相反,如果員工已經形成生龍活虎、銳意進取良好的工作氣氛卻仍然我行我素地堅持引進過量“鯰魚”,就可能發生“能人扎堆”,造成內訌和矛盾致使工作效率低下。拿破侖曾說:“獅子率領的兔子軍遠比兔子率領的獅子軍作戰能力強。”這句話一方面說明了主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還說明,智慧和能力相同或相近的人不能扎堆兒。能人扎堆兒對組織的發展不利。
那么,引進“鯰魚”的尺度何在?人力資源專家認為,企業在運用“鯰魚效應”,決定是否引進“鯰魚”時,一定要看實際效果,即是否可以通過引進“鯰魚”將本企業內的一些“沙丁魚”激活?如果過多引進“鯰魚”,就可能使一些本可以進取的“沙丁魚”由于看不到希望而開溜。還有,“鯰魚效應”能否科學地發揮作用,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科學地評價“鯰魚”與“沙丁魚”。如果眼光“見外不見內”,就可能導致優秀員工的流失,如果此“鯰魚”流失到對手企業,由于他深知本企業的“根底”,難免會對本企業構成威脅。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鯰魚效應”不光可以用在企業人才的管理上,于整個縫制機械行業也是如此。如果行業內出現了一只生龍活虎的廠家或者經銷商,她有先進的營銷理念、戰略性的品牌運作,總是能帶動行業的潮流和方向,那么她也就理所當然成了其它企業借鑒的對象,帶領整個行業蓬勃向上發展。不可否認,國內已經出現了這么幾家優秀的“鯰魚企業”,但是能夠真正達到脫穎而出,獨領風騷,特別是在國際范圍內占據重要一席,還需“千錘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