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國機械工業銷售收入前100名
- 近幾年,在國家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大環境下,機械工業的經濟運行實現了由前兩年的超高速向持續、穩定增長態勢的回歸,企業銷售收入繼續提高,一些主要產品產量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
機械工業如此快速增長,得益于大企業集團的強勁帶動。為了反映入世后機械工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成果,擴大中國機械企業的市場知名度,進一步促進機械工業企業做大做強,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統計司、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決定從2005年開始,聯合向全社會發布年度中國機械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前100名、汽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前30名企業(以下簡稱大企業)的名單及相關信息。
一、有關數據采集和發布工作依據的原則:
1、行業范圍:現行機械工業統計的口徑范圍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02)的分類包括以下行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部件),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不包括家用電器),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部分),此次發布的有關企業信息均在上述行業內選定。
2、企業數據的要求:企業有關數據必須是工業生產活動成果,其中:企業集團的數據必須是消除重 復計算后的母公司和全資子公司以及控股公司的相關數據之和;以行政性關系形成或以資本運作為主業的企業集團不在評選之列;凡是以集團名義進入名單的企業集團,其子公司不再參加。
3、自愿:凡不向國家統計局、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上報并核實數據的企業不參加評選。
4、入選的依據:所發布企業當年的銷售收入,虧損企業暫不能參加評選。
5、公平、客觀:為確保本次信息發布嚴格遵循公平、客觀的原則,評選及發布過程不向有關企業收取任何費用。
根據上述原則所搜集的數據已經過相關專業協會與企業的核實。
二、中國機械工業銷售收入前100名、汽車工業銷售收入前30名大企業的特點及分析
(一)、中國機械工業大企業是帶動行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2004年機械工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36234家(不含汽車,下同),100家大企業雖然在企業數上僅占0.28%,但其銷售額卻占全行業的20.25%,利潤額占全行業的22.06%。
2004年汽車工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6504家,30家大型企業占企業數的0.46%,但銷售額卻占59.18%,利潤總額占61.04%。
大企業對行業發展的貢獻不僅體現主要經濟指標占有相當大比重,機械工業主要產品的產量和重大新產品的研發也主要依靠這些企業。以發電設備制造業為例,2004年全國生產火力發電設備5953.48萬千瓦,其中名列前100名大企業榜的哈爾濱、上海、四川三大動力集團就生產了4042萬千瓦,占近70%;重大新產品如超臨界60萬千瓦火電機組、F級重型燃氣輪機、三峽工程單機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等都是由這些大企業產出的。
2004年全國汽車工業共生產汽車507.05萬輛,其中:轎車231.63萬輛,名列前30名大企業榜的大企業分別生產汽車457.15萬輛,其中:轎車223.65萬輛,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90.2%和96.6%,2004年新上市的160款汽車,絕大部分均由這些企業推出。
(二)、大企業經濟效益明顯高于全行業
2004年機械工業全行業人均利潤為1.45萬元,大企業人均創利為3.67萬元,大企業高出全行業1.5倍;全行業銷售利潤率為5.43%,大企業為5.92%,大企業高于全行業0.49個百分點。
2004年汽車工業全行業人均利潤3.31萬元,大企業人均利潤為6.89萬元,大企業高出全行業1.08倍;銷售利潤率全行業為6.59%,大企業為6.80%,大企業高于全行業0.21個百分點。
(三)、大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入圍100家機械工業大企業的最低規模2003年為8.16億元,2004年為15.82億元。入圍30家汽車工業大企業的最低規模,2003年為20.04億元,2004年為26.97億元。分別提高了93.87%和34.58%。
機械工業大企業的平均規模,2004年為42.76億元,比2003年32.36億元提高32.13%;汽車工業大企業平均規模2004年為212.73億元,比2003年的183.80億元提高了15.74%。
( 四)、大企業競爭力有較大提高
2004年中國機械工業大企業的競爭力比2003年大幅提高。以經營規模及盈利能力為例,按銷售收入排名的前100名的機械工業大企業,其銷售收入總計由2003年的3239.95億元增至2004年的4276.04億元;同期利潤由190.15億元,增至253.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97%和33.17%;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由3個增至6個;其中最大企業的銷售收入由381.63億元增至496.89億元,增長30.20%.
按銷售收入排名前30位的汽車工業大企業,其銷售收入總計由2003年的5514億元增至2004年的6382億元;同期利潤總額由299億元增至4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76%和45.10%,汽車工業大企業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由9個增至10個,銷售收入1000億元以上的重量級大企業由1個增至2個。
(五)、大企業的行業分布情況
在入選機械工業前100名的大企業榜中,電工行業占絕對強勢,包括了上海、哈爾濱、四川東方三大動力企業等31個企業,其銷售收入占機械工業大企業的37.5%、利潤占40.87%。其次為文化辦公用機械行業,有14個照相機、復印機行業的三資企業入選,占機械工業大企業銷售收入的12.04%、利潤總額的7.03%;再次為工程機械制造業,有中聯、三一、柳工、廈工、成都、山推等12個工程機械企業上榜,占機械大企業銷售收入的8.76%、利潤的8.85%;再次為重型及起重運輸機械制造業,有10個企業上榜,占機械大企業銷售收入的10.71%,利潤的7.80%。這四個行業的大企業數占全部大企業的67%、銷售收入的69.01%、利潤的64.55%。
在汽車行業前30名大企業中,汽車整車企業20個,一汽、上汽、東風等在其內,銷售收入共5801億元,占汽車行業30個大企業總量的90.89%;利潤共411億元占總量的94.70%;摩托車企業9個,銷售收入共373億元占汽車行業30個大企業總量的5.84%;利潤10億元,占總量的2.3%。
(六)、機械、汽車大企業與世界同行比仍有明顯差距
我國機械工業大企業雖然發展很快,但其規模、水平和國際同行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也直接影響了我國機械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大企業的規模和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也決定了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經濟地位。以規模經濟效應最顯著的汽車制造業為例,我國前5家汽車制造企業與世界前5家汽車企業的銷售收入、利潤和銷售量比較,排在汽車行業第一位的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僅為世界第一的通用汽車公司銷售收入的8.8%、利潤的13.9%和銷售量的11.7%;為世界第五位的大眾汽車公司的17.96%、19.6%和20.2%。至于技術水平方面的差距則更明顯了。
但可喜的是,改革開放多年來,中國機械、汽車工業企業的成長速度大大加快,民營企業的發展方興未艾,2004年“中國500強”企業中有18家企業的銷售收入達到了當年世界500強的入圍標準,這其中就有一汽、上汽和東風集團。我們熱切地期望,中國機械工業的大企業今后發展得更快,今后有更多的機械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