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菜”怎么成為“常青樹”---企業家布道青年創業
- 日前,在清華大學舉行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創業論壇”上,浙江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搜狐公司董事長張朝陽和上海復星集團副董事長梁信軍以各自的創業經歷,對青年創業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多年前,邱繼寶還是一個修鞋匠,由于家貧不能讀高中,他就開始了3年的“東北行”,他用修鞋積攢的10萬元回到臺州注冊了公司,專門做縫紉機的零部件。
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創立的公司現在已成為在國際縫紉機市場上都具有競爭優勢的品牌公司。邱繼寶認為,創業的成功和品牌的樹立得益于不停地創新。從剛開始僅供中小縫紉廠零配件,到走出國門,再到在歐美日站住腳,“也是市場逼出來,要不創新,就只有倒閉”。
但像浙江飛躍集團這樣發展的企業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企業可能在競爭中倒下。據工商部門統計,去年,全國新創民營企業有70萬家,但和2003年相比,凈增只有50萬家,因為去年倒閉的企業有20萬家。
有人把中國民營企業比喻為“豆芽菜”,因為創業的速度快,而倒閉的速度也快。對此,尹明善很有感觸。他表示,決定創業企業的成敗有很多因素,但作為一個企業,要想基業常青,應把握好三個方面社會責任:一是守法經營,二是“先富幫后富”,三是樂善好施、扶危濟困。
“常青樹”可以說是所有公司都盼望達到的目標,但在實際的經營中,怎么避免成為“豆芽菜”,并不是那么簡單。13年前,上海復星公司還是一家小咨詢公司,但今天已經成為“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第二位,這么快的發展速度,讓所有的創業者感到驚訝。其創始人之一的梁信軍的體會是,青年創業應該注意“認對人,走對路”。
“認對人”,就是找對適合與自己一起創業的伙伴。青年創業,剛開始規模都很小,在資金和規模優勢上無法和大中型企業展開競爭,但在人力資源上則有大企業很難具備的制勝“法寶”。
“走對路”,就是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不能發生戰略性錯誤,否則只能“漸行漸遠”。梁信軍說,只要有合理的團隊和戰略,對自己的優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一般來說,和對手“幾輪競爭”下來,“你就會成為第一”。
“青年創業要‘善于否定自己’。”張朝陽認為,創業者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想在眾多的公司中脫穎而出,除了創業團隊的匹配和戰略決策不能失誤外,也要注意企業的社會責任感。